十四年前的七月,我国第一座由快中子引起核裂变反应的中国实验快堆成功实现并网发电,标志着中国在核能技术的竞技场上跨入了第四代先进核能系统的门槛。
2025年7月22日,中核集团宣布,我国首台第四代百万千瓦商用快堆CFR1000完成初步设计,这一进展揭开了中国快堆商用化的新篇章。
核能可持续发展面临两大瓶颈:铀资源枯竭之忧与核废料处置之困。快中子增殖反应堆(简称快堆)恰是同时解决这两大难题的法宝。那么,快堆的核心秘密到底在哪里?这就要从快堆核裂变反应的钥匙——快中子说起。
想象一堆核燃料在反应堆中燃烧,不仅没有减少,反而越烧越多——这听起来像是违背了自然规律?但快堆中的快中子却真实地创造了这样的“奇迹”。
在我们常见的压水堆中,需要将中子慢化为热中子后再与铀-235原子核发生反应。而快堆不同,它直接利用能量极高的快中子来引发核裂变。如果把压水堆中的热中子比作缓缓滚动的弹珠,那么快堆中的快中子就是出膛的子弹。这种高能量的特性使它拥有了改变核能游戏规则的能力——与一般反应堆中无法利用的铀-238发生反应。
要知道,压水堆所使用的核燃料铀-235,仅占天然铀的0.7%,只够人类使用百年,剩余的绝大部分是无法与热中子反应的铀-238,燃料的短缺也为核能的可持续发展带来了挑战,而快堆,恰恰具备着“变废为宝”的能力。
在快堆的核心区装载着钚-239,作为裂变核燃料,外围包裹着厚厚的铀-238“毯子”,这些在普通反应堆中只是废料的物质。当快中子从核心区飞出,撞击外围的铀-238时,一种转变发生了:铀-238吸收中子,并经过数次衰变,蜕变为钚-239—一种新的优质核燃料!
在大型快堆中,平均每消耗10个钚原子,就能产生12-14个新的钚原子[2],所产多于所耗,实现了燃料增殖的魔法。
中国工程院院士徐銤曾指出:“目前压水堆对铀资源的利用率只有1%左右,而快堆可将利用率提高到60%-70%”[1]。这意味着原来只能支撑一座热堆核电站的铀矿,在快堆体系中能支撑60座以上!更惊人的是,由于快堆对铀-238的利用,原本被视为贫矿的铀资源也具备了开采价值,全球实际可用铀资源将足以支持人类使用3000年以上。
快堆不仅能增殖燃料,还具有“核废料炼金炉”的功能,有利于核废料的最少化。普通核电站产生的乏燃料中含有长寿命锕系核素,需要地质封存数百万年才能衰减至安全水平。但将这些物质放入快堆中反应后,放射性衰变期将缩短至二三百年,极大地降低了核废料的长期毒性风险。
徐銤院士曾这样强调快堆的战略地位:“如果说核能是解决环境问题和减排温室气体的最优选择,那么快堆则是解决未来环境问题的关键。”[1]
也就是说,要深度削减温室气体排放,必须显著扩大清洁能源规模,其中核能的发展至关重要。而规模化地发展快堆技术,不仅能破解铀资源短缺的困局,更能一劳永逸地解决长寿命高放废物长期贮存的问题,发展快堆是核能发展道路上不可或缺的重要一步。
虽然原理美妙,但快堆的工程实现却充满挑战。相较于热中子反应堆,快堆的发展受到反应堆材料、冷却剂、燃料加工制造等方面的制约,相关技术问题十分复杂。
快堆的功率密度可以达到压水堆的4倍以上,如何安全导出热量是一大难题。压水堆中使用的冷却剂水在这里已无能为力——它会减缓中子速度,而快堆需要保持中子的高速运动状态。液态金属钠冷却剂由此登上舞台。钠的熔点低、沸点高,天生具备固有安全特性,且导热能力强,能高效带出堆芯热量,是快堆冷却剂的优良选择。
钠冷快堆是四代核电里研究最为广泛深入、运行经验最多的堆型,目前在世界范围内已有超过400堆年的运行经验,是四代核电里发展最快、技术积累最丰富的堆型[3]。中国的钠冷快堆发展也已走过了半个世纪的攻坚历程。日前,我国首台第四代百万千瓦商用快堆初步设计完成,标志着我国已自主掌握了大型快堆的全部核心技术和配套技术,快堆工程技术已迈入商用阶段。
今天,随着多座快堆的落地,人类距离永久解决能源问题的愿景正越来越近。
快堆的意义不仅是一座清洁电力工厂,更是一个能让核废料脱胎换骨、将曾经无法利用的铀资源变为优质燃料的“能源炼金圣堂”,它是人类打破资源枷锁的必由之路,对促进核能可持续发展和先进燃料循环体系的建立具有重要意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