江西素有“红色摇篮”之称,是我国重要的国防工业基地,也是军工文化的发样地之一。总结历史经验,探索新的途径,更好发挥军工文化的导向作用,为自主发展、创新发展、融合发展、跨越发展提供强大精神动力。
军工文化是社会主义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是工业文化、科技文化和军旅文化的有机融合,集中体现着军工人的理想信念、价值观念和精神境界,是促进军工发展的强劲动力和精神源泉。
长期以来,江西国防科技工业重视加强军工文化建设,倾力打造军工文化建设高品质平台,坚持用“国家利益至上”的军工核心价值观和自力更生、艰苦奋斗,军工报国、甘于奉献,为国争光、勇攀高峰的军工精神凝聚人心,大力弘扬江西红土地上孕育的优良传统,用与时俱进的先进军工文化有力支撑江西军工改革发展,推动江西国防科技工业实现发展跨越。
从长期实践中充分认识军工文化的重要作用,增强军工文化建设的紧迫感和责任感
江西素有“红色摇篮”之称。井冈山是中国革命的摇篮,南昌是人民军队的摇篮,瑞金是人民共和国的摇篮,江西兴国是人民军工的摇篮。1931年10月,中国共产党领导的第一个大型综合性兵工厂在江西兴国县官田村建立,开创了人民军工的先河。官田中央兵工厂是第二次国内革命战争时期规模最大、设备最全、技术最先进、人员最充实、实力最雄厚的兵工厂,被誉为“人民军工的发祥地”、“人民兵工的始祖”。官田兵工厂不仅制造和修配了大量武器武装红军、支援了革命战争,还造就了一大批军工技术人才和管理人才,为我国军事装备工业的发展奠定了坚实的基础,对人民军工的发展壮大和人民军工精神的形成,产生了重要而深远的影响。
江西作为国家重要的国防工业基地,长期以来,江西军工人大力弘扬优良的革命传统和军工精神,坚持“国家利益至上”核心价值观,荜路蓝缕,砥砺奋进,战胜了一个又一个困难,攻克了一道又一道难关,攀登了一座又一座科技高峰,谱写了一曲曲精忠报国、不辱使命、创业图强的恢弘凯歌。江西军工创造了新中国军工史上十多个第一。第一架飞机、第一枚海防导弹、第一辆军用摩托车、第一艘鱼雷快艇等都由江西研制生产,我国第一颗原子弹爆炸也是江西提供了铀原料,江西军工还为我国低纬度探空火箭的研制、南极科考、载人航天、探月工程、北京奥运等国家重大科研项目和工程建设作出积极贡献。进入新世纪以来,江西军工人坚决贯彻中央的决策部署,在保证完成武器装备科研生产任务的同时,加快体制机制创新,积极推进军民融合、军地融合,加强军工核心能力建设,一个拥有较大经济规模、较强科技实力和产业竞争力,充满生机与活力的现代江西军工正展现在世人面前。
今天的江西军工已经成长为拥有核工业、航空航天、船舶、兵器、军工电子、民口配套和民用爆破器材等门类比较齐全的综合行业,共有企事业单位二百余家,职工10万余人,已形成教练机、直升机、船舶制造业、核原料、军工电子等优势产业,航空产业被列入江西省十大战略性新兴产业之一,成为中国教练机、通用飞机、无人机、直升机的研制基地,K8、K8J教练机分获国家科技进步一等奖,Z8型、Z11型直升机分获国家科技进步二等奖,强五飞机大量装备部队,自主研制的第三代超音速猎鹰高教机成为我国新一代教练机的新星。江西核工业提交的天然铀产量占国内总产量的40%。江西船舶从内河船到远洋船,从千吨级到万吨级,从散货船到集装箱船,已呈迅猛发展之势。江西军工为我国的国防建设立下了不朽功勋,为地方经济社会发展作出了重要贡献。
大力弘扬红土地孕育的军工精神,军工文化建设体系日臻完善,社会影响力大大增强
先进的军工文化是伴随着我党领导的人民军工事业的发展逐步形成的,新中国成立以来,特别是改革开放30多年来,江西军工得到了突飞猛进的发展。在建设人民军工事业的历史画卷中,江西国防科技工业积淀了深厚的文化底蕴和宝贵的精神财富,一个充满活力、富有江西特色的军工文化体系正在形成。
1.军工文化建设的思路更加明确,体制、机制日臻完善。近年来,江西工办成立了江西省军工文化建设领导小组和全国首家地方国防科技工业系统军工文化联合会,设立了江西省军工文化专家委员会,明确了军工文化建设主管领导和主管部门,形成了国防科技工业主管部门和各军工企事业单位纵向的军工文化建设协调机制,加强了军工文化建设工作的总体统筹和协调,形成了主要领导亲自抓、主管领导具体管、职能部门抓落实、全体员工积极参与的军工文化建设的体制机制和工作格局。
2.军工文化建设水平不断提高,建设能力明显增强。全省国防科技工业系统结合行业特点,采取多种形式,广泛深入地开展了各种主题学习教育和宣传活动,大力弘扬“国家利益至上”的军工核心价值观和以“两弹一星”精神、载人航天精神为核心内容的军工精神,并以此为核心开展军工文化创建活动,军工文化的感召力、激励力和社会辐射力进一步增强。特别是2011年来以纪念人民军工创建80周年为契机,卓有成效地组织开展了系列军工文化活动。10月11日成功举行了兴国官田中央兵工厂军工教育基地竣工典礼;在兴国县将军园举行了“把一切献给党”——纪念人民军工创建80周年文艺晚会;与江西日报社联合开展了纪念人民军工创建80周年征文评选活动;编辑出版了《崛起之魂——人民军工80年纪念珍藏邮册》;组织编撰了《砺剑——揭秘江西军工》纪念文集;开展了表彰慰问为国防科技工业作出突出贡献的功勋模范和军工老战士活动;开展了纪念人民军工创建80周年系列宣传活动,热情讴歌了国防科技工业的辉煌成就,扩大了江西军工的社会影响,树立了良好形象,提升了江西军工的文化品位。
3.军工人的素质明显提高,军工行业的社会影响力大大增强。军工文化建设为江西军工的发展提供着源源不断的精神营养,通过不断挖掘军工行业独特的精神文化财富,树立了军工人自强不息、敢闯新路、善谋实干的信心,全行业的凝聚力和感召力进一步增强,广大干部职工热爱军工、建设军工、奉献军工的激情进一步高涨,涌现出以陆孝彭、石屏、吴希明、张波、龚仲斌等为代表的一大批新时期楷模和一批模范班组。军工人的素质和能力有了新的提高,江西军工的社会影响力不断增强。
创新载体,完善机制,推动江西军工文化建设跃上新台阶
党的十七届六中全会从时代要求和战略全局出发,第一次以文化改革发展为主题,制定了建设社会主义文化强国的行动纲领,体现了中央对文化建设前所未有的重视,更加坚定了全行业建设先进的军工文化的信心。江西国防科技工业将认真贯彻落实六中全会精神,切实加强军工文化建设,为实现江西国防科技工业跨越发展提供强大的精神动力。
一是充分发挥江西红色地域优势,传承军工精神。江西是人民军工的发祥地,是军工精神形成之源。官田中央兵工厂军工教育基地的建成,对于铭记革命历史,缅怀革命先烈,弘扬军工精神,传承军工文化,扩大人民军工的社会影响,对于激励军工人热爱军工、建设军工、献身军工,对青少年进行革命传统教育、爱国主义教育和国防意识教育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和深远的历史意义。我们一方面要进一步加强对官田军工教育基地的建设和管理,使之真正成为国防科技工业系统的军工精神教育基地,成为广大青少年接受革命传统熏陶的胜地,成为人民群众红色旅游的向往之地。另一方面,要充分发挥基地的教育激励启迪功能,经常组织行业内干部职工赴基地参观学习,进行革命传统和军工精神教育,使军工精神不断发扬光大、薪火相传。
二是创新载体,丰富军工文化内涵。要摸清和把握好军工文化建设的规律,根据时代发展要求和军工企业发展的内在需要,不断丰富军工文化的内涵。按照分步实施、重点推进的方法突出抓好军工质量、安全、保密、型号和创新文化等特色文化建设,重点推进军工文化建设示范单位和军工文化教育基地建设。广泛开展先进典型评选表彰宣传活动,增强军工行业的荣誉感和凝聚力。推陈出新,抓好军工题材文艺作品创作,努力打造一批能够反映江西军工特色的文化作品和精神产品,提升江西军工的文化品位。加强军工文化建设理论研究,搭建军工文化理论研讨交流平台,推出一批军工文化理论研究成果。加强军工文化制度建设,建立军工文化建设考核评价体系,形成激励机制,使军工文化外化于形、内化于心、固化于制。
三是加强人才队伍,促进军工人的全面发展。军工文化建设的根本任务,就是要不断提高军工人的能力素质、促进军工人的全面发展。只有每个员工都真正融入到军工文化建设当中,军工文化的核心价值观和核心内涵才能变成每个员工的共同意识和自觉行动,才是军工文化建设落到实处的最终标准。只有努力创造人人关心、人人参与、全员共享军工文化建设成果的浓厚氛围才是军工文化建设的最高境界。因此,我们要进一步加大军工文化人才培养力度,努力造就一支高素质的军工文化建设的组织领导者队伍、一支善长于设计策划和绩效评估考核的军工文化专家队伍、一支从事军工文化研究的理论研究者队伍、一支宣传军工文化建设成果的新闻宣传工作者队伍和一支热心军工文化活动的骨干队伍,使军工文化建设不断迈上新台阶。
四是拓宽渠道,加强交流与合作。文化的功能必须通过交流和合作才能得以传承和体现。要充分发挥军工文化联合会基础广泛、人才聚集的优势,积极探索和拓宽在省内外、行业内外交流合作的方式和渠道,促进全行业的文化交流与合作。通过组织理论研讨、专题论坛,组织到军工文化教育基地、军工文化建设示范单位参观学习,以及组织开展“两弹一星”精神、载人航天精神的学习实践等活动,扩大交流,开阔视野,吸取精华,努力提高我省军工文化建设的水平,不断把江西军工文化建设事业推向前进。(江西省国防科工办 杨章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