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记嫦娥三号探测器总设计师孙泽洲
2013 年,孙泽洲带领着一支平均年龄只有33 岁的年轻队伍,成功护航中国的“嫦娥”、“玉兔”踏上月球。中国成为世界上第三个实现航天器地外天体软着陆的国家。
“航二代”结缘嫦娥
孙泽洲是标准的“航二代”。父母对工作一丝不苟的态度,从小潜移默化地影响着孙泽洲。“想都没想,就选择了干航天。”
2004 年,探月工程正式立项,时年34 岁的孙泽洲被任命为嫦娥一号卫星副总设计师。嫦娥一号的总体工作极大地锻炼了孙泽洲迅速汲取各专业知识的能力和勇担组织协调重任的心态,为其后来领军嫦娥三号打下基础。
落月前的两个电话
2013 年12 月2 日凌晨,长征三号乙运载火箭托举着嫦娥三号探测器奔向太空。此时的孙泽洲对新研产品和飞行任务的客观风险已经不太担心。唯独嫦娥三号落月时所要面对的地形地貌情况,让孙泽洲的内心有些许忐忑。
嫦娥三号探测器着陆的前一天,孙泽洲打了两个电话。一个电话他打给了吴学英。吴学英要在着陆当晚,代表嫦娥三号研制人员到央视进行现场直播解说。“孙总嘱咐我,一定要做好两手准备,万一任务有闪失,不能语无伦次。”大事小事从好坏两方面去想,是孙泽洲长久从事航天工作养成的职业习惯。
另一个电话孙泽洲打给了73 岁的母亲。一直以来,母亲都在默默关注着儿子所从事的航天事业。尤其是嫦娥三号任务进入最关键的阶段,母亲每天都守在电视机旁。“妈,您看电视就行。只跟您说一点,成了,您别太高兴;败了,也千万别为我担心。出现什么情况,我都能面对。”电话里,孙泽洲和母亲说着母子间默契的“暗语”。
12 月14 日21 时11 分,嫦娥三号探测器稳稳地落在了月球表面预选着陆区域。在北京航天飞行控制中心飞控大厅欢庆的人群中,电视镜头拍到孙泽洲疑似掩面擦泪的画面。熟悉他的同事觉得,硬汉孙泽洲绝对会“有泪不轻弹”。“那八成是他高度疲劳之后习惯性的抹脸动作。他实在是太累了。”
永远放不下的牵挂
“玉兔”第一次月夜休眠前,媒体在采访孙泽洲的时候,有的称其为“玉兔师父”,有的把“嫦娥”比作他的孩子。自称在感情方面“钝感十足”的孙泽洲当时觉得,“那只是我们做的一个产品。”
后来,“玉兔”在第二个月夜休眠前出现机构控制异常问题。包括孙泽洲在内的“玉兔师父”们没日没夜地为“玉兔”诊疗,紧急制订了一系列排故、休眠以及唤醒的方案,并进行了大量地面验证试验,双眼熬得像兔子眼睛一样。
而“玉兔”仿佛听到了“师父”们的呼唤,硬是争气地挺过了极低温的漫漫长夜。“‘兔坚强’醒了!”一直牵挂“玉兔”的公众一片欢腾。“玉兔师父”孙泽洲却病了。“都是月亮惹的祸。”孙泽洲打趣地解释着自己的病因。
嫦娥三号任务成功后,当面对嫦娥三号团队,孙泽洲好不容易才“骄傲”一把。“我觉得我们的团队很伟大,虽然年轻,但勇于创新、敢于实践,在探索月球的过程中获得了很多前所未有的认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