金秋十月,天高云淡,威海卫不舍昼夜的浪潮诉说着千百年的过往与故事。
在这片寄托了中华民族“威震海疆”愿望的辽阔海域,国家国防科工局新闻宣传中心、中国国防科技工业文化交流协会(以下简称“军工文化协会”)携行业内外百余位致力于企事业文化建设的同志聚汇于此,畅享了一场关乎军工、关乎初心、关乎传承的文化盛宴。
这场文化盛宴独具馨香,不仅有思想的高度、专业的精度、建设的深度更有持续的温度。
高度:天行健,君子以自强不息
思想的巨人总能不断突破生理的自然规律,古稀之年的王守信献身祖国的航空事业,扎根一线,殚精竭虑。从原中航工业第二集团公司退休后,继续发光发热,致力于国防科技工业文化建设工作,担任军工文化协会专家委员会主任,十年间带领军工文化专家们培育建设了132家“军工文化示范单位”“军工特色文化示范单位”“全国军工文化教育基地”“中国军工文化艺术团”“中国军工文化园”等军工文化典型样板,持续引领广大军工人坚定理想信念矢志军工报国,极大促进了军工文化逐渐成长为“文化自信”的重要因子。
王老从自身经历出发,讲述了一代军工人披荆斩棘的热血青春,也生动再现了共和国军工事业由弱到强、由小到大的变迁。十几年的文化研究工作不仅沉淀了独具行业特色的精神文化范例,也不断传承弘扬人民军工百折不挠、坚韧不拔的精神原动力。自“中央军委兵工厂”伊始,无论是土地革命时期的“官田精神”,还是抗日战争时期的“黄崖洞精神”、解放战争时期的“吴运铎精神”,建国以后的“两弹一星”精神、载人航天精神和军工精神,以及特殊历史时期形成的“三线精神”都是我国军工企业不可或缺的精气神,有了这些文化精神作为“压舱石”,军工企业才能在伟大的革命征程中,历经苦难,自强不息,成为国家安全和国防建设的脊梁。
《下塔吉尔宪章》与《都柏林准则》、“工业文明”和“工业遗产”......这一系列专业词汇,73岁高龄的国务院资深参事徐嵩龄娓娓道来,从波兰的维利奇卡盐矿、英国的德文特河谷纺织厂、德国的关税同盟煤矿等世界工业遗产案例,到当代中国工业遗产的历史分期,再具象到典型的三线遗产样本,徐嵩龄参事带领着学员在工业遗产的博物院里徜徉了三个多小时,专业术语、概念定义、枯燥数据最后变化为一幅达芬奇《最后的晚餐》盐雕,深入浅出,引人入胜,更诱人深思。
行万里路,读万卷书。学者的严谨细致,文史知识的广博在徐嵩龄参事这里得到了极好的诠释,智者的人文情怀在自然科学和社会科学交叉地带大放异彩,从世界到中国,由历史及现代。学术研究无国界,学者却有国家,关注新中国的工业遗产,更聚焦三线建设时期的遗产,徐参事一路披荆斩棘,走在专业学术研究的前沿,在此也疾呼有识之士关注、投身这一领域。
精度:专业领域名师面对面
什么是文物?
我国工业遗产现状如何?
我国工业遗产保护所面临的主要问题有哪些?......
对于军工企业宣传文化从业者而言,这些问题属于全新领域,更遑论有更深入的研究和思考了,所幸国家文物局文物保护与考古司副巡视员辛泸江现身说法,将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评选工作最新统计数据及研究成果灵活生动地呈现出来,并针对第八批全国重点文保单位申报遴选工作进行了专业指导。
丰富的理论知识醍醐灌顶,然而文保申报绝非一蹴而就。
军工文物价值何在?如何分类?怎么策划保护利用?
面对纷至沓来的问题,中国文化遗产研究院文物古建工程所崔明高级工程师现场答疑式教学,从入门问题开始,逐步深入,剖析缘由,分享技巧,进行了实操层面的细致辅导。
深度:军工行业文化遗产保护模式的创新性探索
核工业是大国重器,是大国地位的重要标志,是国家安全的重要基石。从1955年决策创建和发展原子能事业开始,共和国的核事业创造了一个又一个奇迹,积累了丰富的尖端科技,凝聚了新中国的“四个一切”核工业精神,也留下了宝贵的工业遗产财富。
面对点多面广的工业旧址,如何遴选有价值、有特色的内容进行保护利用成了摆在中核人面前的难题。“山再高,往上攀,总能登顶;路再长,走下去,定能到达。”习总书记教导时时记牢。
核工业集团企业文化部门勇于创新,在北京理工大学等相关智库的帮助支持下,探索开辟出一条工业遗产评估与认定的新思路。
基于“代表性”“完整性”“原真性”的评价指标体系,3个一级指标,9个二级指标,18个观测点,通过系列全面而系统的影响因子分析,遴选出在核工业体系初步确立、核工业第一批厂矿选点与建设、第一颗原子弹爆炸、氢弹爆炸、核潜艇下水、建设钚线、三线建设、发展核电等过程中具有历史价值、科技价值、教育价值、文化价值等工业文化遗产。
温度:这才是“官宣”和“热点”
军工遗产特别是三线军工遗产,作为当前军工企业文化建设的一项有益探索,属于新产物,没有成功的模式可以借鉴,较多的保护利用措施也是基于对传统文化建设的认知。
近年来,在国家国防科工局等上级主管部门的正确领导下,各军工集团始终把增强军工文化软实力作为重要抓手,唱响军工报国、文化兴企的时代主旋律,特别是党的十八大以来,全面落实党和国家的重大战略,不断拓展军工文化的载体与阵地,彰显国防军工的文化自信。
航天科工三江集团多措并举,开创“公共服务化、社区化、旅游化、产业化、辐射化”三线建设旧址保护利用新模式;航空工业沈飞公司不断丰富和创新“沈飞精神”,并以此感召更多的航空人报国奉献;哈尔滨工程大学的哈军工展馆打造全方位的国防科技工业中小学生研学实践教育活动体系,创新实体展馆建设、电视纪录片拍摄、校本教材研编、微视频(讲堂)制作、线上展示系统开发等“五位一体”的研学基地建设模式;兵器工业淮海集团再现“刘伯承工厂”的辉煌历史,带领军工人回顾来时走过的路,不忘初心,接续奋斗;航发集团黎阳公司更是将军工文化与历史、地域文化深度融合,“势、道、法、术、器”也是航发黎阳人“龙场悟道”的精神修炼;四川梓潼“两弹城”揭开了国防工业“上不告父母、下不告妻儿”的“经国大事”神秘面纱,邓稼先、郭永怀、于敏......那一盏盏在黑暗中照亮前行道路的明灯,如同他们的卓越功勋一般注定光耀后世。
实践是检验真理的唯一标准。生动的文化探索实践必然有科学严谨的理论研究,北京理工大学军工文化文化教育研究中心正是军工文化繁荣发展,致力理论研究的智库,从构架到体系,从专题到学科,他们潜心研究,追求卓越。
书山有路,学海无涯,学习和交流是短暂的,思考与讨论却久久难平,军工文化历史遗址作为军工文化创新发展的重要载体,是老一辈军工人在战天斗地、克难奉献的辉煌历程中留下的宝贵财富,具有十分鲜明的时代特征,不仅历经了军工报国的伟大传奇,也见证了推进当代中国东西部工业化进程的辉煌成就。传承、保护、弘扬其内在价值,对于讲好军工故事,展现全面真实立体的人民军工意义深远,也期待在未来有更多的同伴携手同行,让军工文化不仅成为产业的热点,更要成为精神的高地。(余 鹰 罗东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