开展中小学生校外研学实践教育是近年来教育部联合发改委、财政部、团中央等十一个部委共同推进的国家级重大项目。2017年11月,由国家国防科工局推荐选送的航天三江、中国航发黎阳集团、哈军工文化展馆以及四川省梓潼县“两弹城”景区四个项目成功获评第一批“全国中小学生研学实践教育基地”后,2018年10月,由国家国防科工局推荐的中核秦山核电有限公司、中核二七二铀业有限责任公司、东华理工大学等七家单位再次获评。这十余家单位共同构成了全国中小学研学实践教育基地国防科工板块的中坚力量。
国防科技工业作为国家战略性产业,是国家安全和国防建设的脊梁,在聚焦科技发展、担负“三项光荣职责”的同时,长期坚持文化建设与传承,不断深化军工文化对于坚定中国人的理想信念、培育中华民族的实干精神的教育感染作用。在意识形态领域斗争复杂多变,外部思潮冲击不断的紧迫形势下,对于青少年的理想信念的关注更是军工文化传承的重中之重,多年来也取得实实在在的成效。特别是研学实践教育项目开展以来,国防科工局牢抓顶层设计,分类指导,按照教育性、体验性、科普性兼顾的原则,探索出了“五位一体”的研学基地建设模式——同步开展实体展馆建设、电视纪录片拍摄、校本教材研编、微视频(讲堂)制作、线上展示系统开发五个方面的建设,打造全方位的中小学生研学实践教育活动体系。
我们通过对航天科工三江集团等四个基地一年多的实践研究,以“五位一体”为建设基础,创新性地开展了“订单式”研学教育模式探索,即通过设计制作满足对象服务的多维度研学课程包,让校外课程适应学生、融合行业,达到丰富知识、筑牢信念的目的。
“订单式”服务是研学课程多样化、精细化、科学化的大势所趋。研学课程以国家统一课程纲要为基础,结合自身的教育思想和资源特点进行设计实施,根据中小学生的心理、研学主题等特点,在体现教育性的同时,凸显趣味性、科普性、实践性和探索性,从“主导型”向“引导型”转变,从“被动填鸭”向“主动探索”转变,从“大锅饭”向“个性定制”转变,以中小学生观察世界的角度和自主学习活动的方式来表述,而不是以成人的角度和传授知识的方式来表述,一般不以结论加验证的方式呈现课程内容,而要尽可能通过设计相应的活动引导学生通过探究得出结论,给学生的自主学习留有充分的空间。在形式上力求图文并茂,提升学生的学习兴趣,提倡同步开发电子网络教程,将图片、音频、视频等更为生动的呈现形式导入。
“订单式”服务还包括学习过程和效果的跟踪考核。通过活动记录、学习手册等形式,对学生探究活动进行具体指导和详实记录,以任务清单的形式引导学生的学习活动,鼓励学生开展自主探究。研学基地可以会同学校在实施过程管理的基础上,依托教学互动、辩论演讲、课外作业、作品展示等可视化、可量化的途径,评估学生的研学效果和成效,从而形成研学教育实践活动体系化。
基于当前国防军工研学现状,面向不同需求、群体的研学课程服务包,主要从受众年龄、研学基地类别、课程知识类型、地域差别等方面进行个性化、专业化的“订单式”设计。
按照理解能力和学习能力,“订单式”研学课程可以分为小学、初中、高中三个阶段。小学阶段主要进行中华优秀传统文化、革命文化和建设文化的认知、了解,属于入门式、零散式的接触,偏重于趣味性的吸引和基本概念的一般性知道;对于细节的探究,对专项文化的沿革、传承有较深了解,能对科学技术的基本原理有一定认知,对全过程的熟悉则上升为初中阶段的课程;高中阶段的课程则要求掌握概念,熟悉原理,能进一步创新探索,将书本知识与生活经验紧密结合,将精神共鸣与理想信念深度融合。比如航天三江研学基地的航模开发课程,在设计阶段就分出年龄层次,小学生的是纸质航模的裁剪、粘贴、拼装手工课,针对知识结构、动手能力相对较弱的特点,通过简单的剪纸、拼接达到认知了解的目的。局部自主设计、碎片化的拼接则是升级版的初中课程,进一步掌握原理,熟悉火箭基本结构,既增加制作难度,也提升手工的趣味性和知识性。根据空气动力学基本原理,探寻火箭射程的影响因子,开展水动力火箭竞赛成为参与度极高的高中段课程,查阅资料、反复推演、不断改进,“小火箭专家们”体验着攀登科技高峰的艰难坎坷与收获成功的喜悦,在探索中巩固、检验研学成果。
“订单式”研学服务可结合基地地理人文特征打造优秀传统文化、革命传统教育、自然生态等课程。优秀传统文化类课程主要是深挖国防军工研学基地内涵,引导学生传承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核心价值理念、中华传统美德,探究特色军工精神与优秀传统文化的紧密联系,坚定学生的文化自觉和文化自信。在这方面,航发黎阳公司的研学课程就深得个中三昧,他们将军工精神与历史文化深度融合,“势、道、法、术、器”也是航发人“龙场悟道”的精神修炼,黎阳人借助微视频、微讲堂,弘扬老一辈军工人的“爱岗、敬业、奉献、报国”精神。革命传统教育类研学课程要在铭记一段历史的过程中,突出国防军工的苦难辉煌,在熊熊的革命火光中,激发军工精神的能量,感召中小学生传承革命精神,赓续军工报国的种子。自然生态板类研学服务是面向基地所处自然生态区域,对地理风貌、气候环境等开展体验,了解自然规律,掌握保护常识,用实际行动践行“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发展理念。比如位于山东蒙阴市郊的岱崮三线军工文化园在独特的自然地貌——“崮”的科普方面就做了许多卓有成效的工作。
科技知识与人文精神是研学课程输出的重要内容。科技型研学服务是从自然科学的角度,以传播自然原理、科学知识为目的,通过日益丰富的方式方法进行科普教育,尤其是在关乎国家命脉的科技领域,从娃娃抓起,培养未来科技人才。以哈军工船舶纪念馆为例,他们发挥自身在军工院校的特殊地位和高校学术优势,研究编写与中国的船舶、军舰、海洋等相关的绘本、课本等研学课程。人文型研学服务就是展现军工人大力协同、无私奉献的奋斗历程,军工研学是传承科技,更是弘扬精神,通过举办系统或行业的专题书法、绘画、摄影等传统文化项目,以及主题演讲、辩论等思想交锋,将重要事件、重大精神通过研学实践课程,实现军工精神入耳、入心、入脑,感召下一代接续奋斗。四川梓潼“两弹城”研学课程设计就尝试揭开“上不告父母、下不告妻儿”的“经国大事”神秘面纱,讲述邓稼先、郭永怀、于敏等“两弹一星“元勋舍身许国的故事,成为照亮后来者前行道路的灯塔。
学而不思则惘,思而不学则殆,研学实践活动也同样遵循这一规律。因材施教,面向主体正是订单式多维度研学教育模式的核心理念,将定制服务贯穿于全过程必将成为研学教育的大势所趋,特色化、多元化不仅极大拓展了研学教育的方式方法,更增强了寓教于乐的趣味性,引领研学实践进入新层次。(作者:余 鹰 航天科工三江集团党群部、罗东明 国防科工局新闻宣传中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