9月3日,是所有中国人必须铭记的日子,这是中国人民抗日战争胜利纪念日,也是世界反法西斯战争胜利纪念日。回望那14年浴血奋战,3500多万同胞伤亡,600多万平方公里土地沦陷,最终换来全民族抗战的胜利。
如今的中国,正向着伟大复兴的目标进发,中华民族筚路蓝缕、艰苦奋斗、风雨兼程、春华秋实。如今的中国航天科工,助力中国人民解放军大步向前,从大漠、碧海到蓝天,国之重器,扬我军威,攻无不克,战无不胜,科技强军,航天报国。
20世纪50年代,仍然处在帝国主义的封锁、包围和战争威胁之中的新中国,以坚定的决心和超人的胆识要发展尖端武器——导弹事业。
1956年10月8日,根据毛泽东主席的指示,国防部第五研究院即导弹研究院正式宣布成立,钱学森出任院长。这一天,翻开了中国航天事业具有深远历史意义的第一页。
防空导弹利矛坚盾 护卫长空
1957年11月16日,专门研究导弹控制系统的研究院——国防部五院二分院正式建立,中国航天科工二院的前身宣告诞生。
来自五湖四海的各路精英作为第一批二院人陆续来到北京,开始了艰苦卓绝的创业历程。面对一穷二白,缺乏导弹控制技术、缺乏管理经验、缺乏科研生产条件等困难的他们以“生在永定路,死在八宝山”的革命豪情和无私的奉献精神,边学边干边建,用智慧与汗水铺就了导弹事业的成功之路,书写了二院辉煌的历史:首次成功仿制地地导弹控制系统,聂荣臻元帅举杯祝酒“在祖国的地平线上,飞起了我国自己制造的第一枚导弹”;首次自行研制地地导弹控制系统;首次成功仿制防空导弹武器系统;首次自行研制防空导弹武器系统,填补了我国导弹事业发展的多项空白。尤其令二院人自豪的是,我国第一个防空导弹武器系统——“红旗二号”以其较大的作战距离、作战高度以及良好的抗干扰作战性能,多次击落入侵我国领空的敌U—2飞机,开创了地空导弹打飞机的先河,在我国导弹发展史上留下了光辉的一页。
“红旗二号”
海防导弹劈波斩浪 走向深蓝
1961年9月1日,五院三分院组建。当时三分院的主要任务是:承担空气动力研究与试验;液体火箭发动机与冲压发动机的研制与试验;试车台进行发动机与全弹试验;加强对云岗地区基本建设与行政生活的统一领导等。
1965年1月22日,三分院组建为飞航导弹研究院(将海防导弹设计部调入三院,改为第三设计部)。从此,飞航导弹研究、设计、研制、生产走上了正规发展道路。
1965年型号院成立之后,三院人设计的第一个型号就是“海鹰二号”岸舰导弹。开始取名为:3QD-51,寓意“三院起家第一个弹”,又称为“起家弹”“争气弹”。1970年研制生产出了我国第一代飞航导弹并及时装备了海军部队,解决了人民海军岸防部队封锁渤海湾所急需的岸舰导弹武器装备。紧接着,三院自行研发我国第一代多用途反舰导弹“小二黑”,在研制工作取得进展后,被上级确认并命名为“鹰击八号”舰舰导弹。在研制试验条件十分困难的情况下,出色地完成了导弹动力装置“固体端面燃烧主发动机”的攻关任务。它填补了一个领域的空白,性能相当或优于世界同类导弹,被称为“中国飞鱼”“玲珑一代”。
“鹰击八号”双发齐射
地地导弹东风浩荡 雷霆万钧
上世纪50年代末,毛泽东主席发出了“核潜艇一万年也要搞出来”的号召,尽快研制出固体战略导弹成为了当时一项极为重要的战略任务。1965年周总理在中央专委会上明确提出要争取提前搞出固体导弹。同年8月,七机部四院第四总体设计部在内蒙古宣告成立,拉开了我国固体导弹事业从无到有的序幕。
1979年,当改革的春风吹过大江南北,由四部抓总的固体潜地战略导弹也进入了研制的关键期。1982年10月12日,我国自主研发的首枚固体潜地战略导弹巨浪一号在渤海海域发射成功;也是从那天起,我国成为世界上第四个能自行研制潜地导弹、第五个拥有水下发射战略导弹能力的国家,令世界为之惊叹。时至今日,航天三江研制的型号已经形成系列化发展的新格局,多个型号装备及特种车底盘参加阅兵,为我国国防和军队现代化建设作出了突出贡献。
东风2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