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航天科技集团深入落实创新驱动发展战略综述
中国航天科技集团公司天津新一代运载火箭产业基地里,新一代运载火箭研制现场
纵观中国航天科技集团公司成立以来的发展历程,创新是一以贯之的命脉和精髓。
作为我国航天事业的主导力量,中国航天科技集团公司秉承国家科技创新排头兵的职责使命,在科技、管理以及创新人才队伍和创新文化营造上,扎实开展“双创”工作,取得了数百项标志性成果,创造了以载人航天、月球探测为标志的一系列辉煌成就,为助力我国率先迈入世界航天航天强国行列、建成世界科技强国作出了重要贡献。
自主创新成效显 航天实现新腾飞
1970年4月24日,我国第一颗人造地球卫星“东方红一号”发射成功,奏响了中国人探索宇宙的华美乐章。弹指一挥间,中国航天发生了惊天动地的巨变:从“两弹一星”建功到航天神剑惊艳亮相“九·三”阅兵,从航天员成功往返太空到“嫦娥”探月传回五星红旗的图像,从一枚枚火龙拔地而起、直上云天,到航天技术一次次摘得国家科学进步特等奖的桂冠,从1999年航天科技集团成立到2015年进入世界500强……中国航天事业每一步的腾飞和跨越,都须臾离不开的创新的强力支撑。
在载人航天工程中,航天科技集团按照“三步走”战略,突破了三舱结构飞船、高可靠运载火箭、载人返回、航天员出舱、空间交会对接等一批国际公认的技术难题,掌握了完整自主的载人航天能力,大幅提升了我国在航天领域的国际地位和影响力。
在探月工程中,航天科技集团通过系统集成和优化设计,提升了嫦娥二号可靠性和任务拓展能力,在完成绕月探测主任务后,开展了深空和小行星探测,嫦娥三号突破了月面软着陆、月面巡视勘察、深空测控通信与遥操作、深空探测运载火箭发射等一批重大关键技术,使我国在深空探测领域跻身国际先进行列。
我国航天事业取得辉煌成就的传家宝,一是对人才的重视和培养,二是对班组作用的重视。人才成长一般需要10年,在航天科技集团,人才成长只要3到5年时间。
航天科技集团把在实践中发现和培养人才作为加快科技领军人才成长的重要途径,以工程项目为牵引、型号研制为平台,在重大型号项目立项的同时尽早配备队伍,选拔技术水平高、工程经验多、创新能力强的优秀人才担任型号总设计师、总指挥,选拔那些基础好、潜力大、提高快的年轻骨干担任总设计师助理、总指挥助理,确保队伍建设和型号研制同步推进、同步发展。
目前,在航天强国人才面临老龄化的趋势下,中国的青年航天人才一枝独秀。数据显示,中国航天骨干年龄平均仅40岁,美国为50岁左右,俄罗斯则高达60岁左右。
航天科技集团十分重视科研条件建设,近年来,航天科技集团坚持面向国家需求,坚持实施自主创新战略,围绕承担的载人航天工程、探月工程、北斗卫星导航系统、高分辨率对地观测系统等国家科技重大专项,以及新一代运载火箭等国家重大航天工程,通过自主创新取得了一系列令人瞩目的重要成就,探索出了一条具有中国特色的航天科技自主创新发展道路。
航天科技的技术进步还有力地牵引了其他行业的技术进步。以载人航天工程为例,全国共有3000多家科研生产单位参与研制,涉及机械电子、化工材料、生物医学等诸多行业,在工程的带动下,不仅促进了空间科学、信息技术和工业技术的发展,同时也在生物医药、农业育种等领域取得了一大批创新成果。
创新体系渐完善 专利转化惠民生
航天科技集团下属的深圳航天科技创新研究院是由航天科技集团、深圳市人民政府、哈尔滨工业大学共同出资组建,是央企、高校、地方产学研合作模式的崭新尝试,通过强强联合、优势互补,成为集科研开发、成果转化、公共技术服务、企业孵化、人才培养于一体的高新技术创新平台。
经过多年摸索,深圳航天科技创新研究院坚持走需求牵引、创新驱动的军民融合式创新路线,形成了重点实验室—研究所—参控股专业公司的立体式创新平台:重点实验室负责原始创新,取得创新成果后交给研究所进行项目孵化,孵化完成后成立专门的参股或控股专业公司负责具体的产业化市场化推广。该研究院高度重视创新团队建设和培养,近年来在下属公司探索实施了管理团队持股和核心骨干人员持股,极大地调动了员工的积极性、创造性,取得了很好的反响。这些,只是航天科技集团技术创新体系建设的一个缩影。
经过多年发展建设,航天科技集团技术创新体系逐步完善,建立了覆盖主营业务领域的系统级研发中心和重点专业技术研发中心,加强了重点试验室和工程技术中心建设,已建成了由航天系统发展研究中心、系统级研发中心、专业技术研发中心、国家级创新平台和产学研协同创新机构构成的专业化、开放式、产学研结合的创新组织体系。
目前,航天科技集团拥有13个国家重点实验室,15个国家级工程技术中心,与清华大学等20所知名高校、科研院所建立了广泛的合作创新平台,获得国家最高科学技术奖1项,国家科学技术奖57项,省部级科学技术奖1900余项;获得中国专利金奖4项、优秀奖22项;申请专利3万余件,其中发明专利超过75%。
近年来,伴随着我国航天型号科研生产能力的不断提升,航天民用产业也实现了持续健康发展,一大批航天优势技术正被转化用于诸多民用产品和项目。
航天育种、条形码、特效座椅……从1992年我国载人航天工程正式实施至今,20年来,在保障完成国防装备科研生产和载人航天、探月工程等重大科技任务的同时,航天技术正逐渐走下“神坛”,辐射到新材料、新能源、计算机、生物技术、精密制造等诸多民用领域。
数据显示,目前我国已有2000多项航天技术成果运用到国民经济领域,民用航天产值已占航天总产值的半壁江山。航天技术正在为我国国民经济发展输送着源源不断的动力。
创新理念促“双创” 产业基金助提升
航天科技集团大力弘扬航天传统精神、“两弹一星”精神和载人航天精神,凝练了“自主创新、开放合作、包容自励、敢为人先”的创新理念,通过设立航天功勋奖、创新奖、贡献奖等,营造出“激励创新、宽容失败、再接再厉、推陈出新”的良好创新氛围,充分调动起广大职工特别是青年的积极性和创造力。
近年来,航天科技集团共开展职工劳动竞赛、技术比武、巾帼建功技术架桥等活动8885场次,参与人数47万人次,创新项目10576个,直接经济效益16.93亿元,合理化建议12.65万条,建议采纳率31.4%,成果转化率21%。航天科技集团职工创新创效活动也获得了一系列殊荣,组织职工创新成果首次参加第66届纽伦堡国际发明展,9个项目获得6金1银和2个科技创新专项奖,包揽我国一半的金奖。
航天科技集团还注意发挥产业基金在创新创业资金融通方面的作用。
就在今年6月,航天科技集团通过航天投资控股有限公司设立航天专利基金,成为首家设立专利基金的中央企业。
作为航天科技授权的投资管理、资本运作和战略合作平台,航天投资控股有限公司履行产业孵化、资本运作、战略并购、投资融资、合作桥梁、价值创造等职能。截至目前,航天投资公司采取增资扩股方式壮大资金实力,并发起设立北
京航天产业投资基金、航天高新(苏州)创业投资有限公司、无锡航天高能物联网股权投资基金、航天专利基金等四支基金,管理资金合计达到168亿元。航天投资公司积极支持创新创业项目融资,为新项目提供重要资金保障,有力促进了航天技术应用及服务产业的产业化、市场化发展。
除了技术创新成果丰硕之外,航天科技集团在管理创新方面也成绩喜人。结合中央企业管理提升活动的开展,集团公司管理方式由粗放型加快向集约型、精细化转变,基础管理进一步加强,管理现代化水平逐步提升,管理创新机制愈加完善,综合绩效明显改善。2009年以来,集团公司共获得百余项国家级、部委级管理创新成果奖,获奖数量位居央企前列,多次在全国企业管理创新大会上作经验交流。
5月30日召开的全国科技创新大会、两院院士大会、中国科协第九次全国代表大会,是共和国历史上又一次科技创新盛会,吹响了建设世界科技强国的号角。
前路漫漫,任重道远。航天科技集团党组书记、董事长雷凡培表示,在建设世界科技强国的进程中,航天科技集团作为我国航天事业的主导力量,使命艰巨、责无旁贷,集团公司将继续高扬创新的伟大大旗,深入落实创新驱动发展战略,坚持走有中国特色的航天科技自主创新发展道路,在助力我国率先迈入世界航天航天强国行列、建成世界科技强国上先行一步,引领中国航天科技这艘巨舰继续劈波斩浪、一往无前,加速驶向把我国建设成为世界航天强国的目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