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今,“双创”已在中国社会各领域蔚然成风。
在近日举办的全国“双创周”活动中,中国航天科工集团公司的一大批“双创”成果进入公众视野。党的十八大以来,航天科工深入贯彻落实国家创新驱动战略,致力于打造创新型企业,持续深化“两条战线、两套打法、两个目标”的“双创”工作思路。
2016年,航天科工成功入选国家首批双创示范基地,以示范基地建设为抓手,积极探索实践有特色、可复制、能推广的特大型工业企业“双创”建设之路,努力成为国家“双创”工作的领头羊和主力军。
今年4月27日,中共中央政治局常委、国务院总理李克强在调研航天科工双创示范基地时,也对航天科工推进“双创”的思路与成效给予肯定。
“创新是中国航天的基因,我们将‘双创’作为一项事业来推动。”航天科工党组书记、董事长高红卫在多个场合曾表示。
内部+外部:集聚发展新动能
在航天科工内部,活跃着2000多个内部“双创”团队。
这得益于航天科工以“五大牵引工程”“一个重大专项”和“N个重点创新项目”作为“双创”的主攻方向,建设“三创新特区”,简化、优化规章制度体系,鼓励干部职工“在岗创新、在职创业”。
李克强总理在参观央企“双创”成效展时,就曾被航天科工的多款特色“双创”展品所吸引。在外形酷似吸尘器的探地雷达产品前,他详细询问其探测深度和精度,并勉励航天创客们早日研制出能应用于地铁建设过程中土质情况探测的产品。
根据时代发展的需求和要求,航天科工因势利导,构建了“体系与大系统主体创新+专业技术多维度双创”的创新体系。这种体系把过去“两总”承担的体系和大系统创新任务作为创新体系的主体,将“双创”队伍承担的基础性、前瞻性、原创性、颠覆性的技术创新作为创新体系的多维度支撑,二者之间形成依托与托举的有机联系。
目前,航天科工拥有创新平台185个,其中国家级28个,省部级113个;先后引进了32名“千人计划”专家;全集团共有1个国家级科技创新团队、4个国防科技创新团队、134个集团级创新团队、163个集团级青年创新工作室等,有力支撑了重点领域的技术创新,形成了“技术创新-前期收获-产业化成果-迭代创新”的良性循环。
为了激发企业内部创新活力,航天科工探索形成了由“培育期、孵化期、加速期”和“创意池、种子池、产品池”构成的“三期三池”内部“双创”推进模式。
今年7月11日,在航天科工内部“双创”的首期“孵化加速营”活动中,一群勇于创新、敢为人先的航天创客齐聚创新之都——深圳。在这里,他们通过项目路演的形式来争取投资意向。两个月后,路演活动的第二站又来到了北京中关村。
作为航天科工“双创”的重要抓手,“孵化加速营”为航天创客的创业征程加速助力,同时借此发现人才,推动航天科工供给侧结构性改革和二次创业转型升级。开展项目路演,拓宽了创意种子培育期至创新产品孵化期的通道,充分展现了内部“双创”团队的创意理念与创新实践,构架起团队与资金管理方的快捷沟通渠道。
通过建立“跨单位联合创新及成果转化”机制,航天科工还引导科技人员和领军人才自由组合、集智攻关。目前,航天科工的内部创意转化率已超过40%。
与此同时,航天科工发挥大企业优势服务,积极推动社会性“双创”,实现互利共赢。航天科工将产业链定位为“社会性总体院、总体部、总装厂”,广泛吸引、撬动并整合社会资源,促进了经济发展新动能的形成。目前,航天科工引导并帮扶的社会性“双创”项目,涉及工业制造、智能交通、医疗健康、环境监测、金融服务等十余个门类。
线上+线下:构建经济新生态
在开放自身创新创业资源基础上,航天科工着眼建设一批众创、众包、众扶、众筹支撑平台,推动创新创业资源的协同共享与开放合作,构建“企业有组织、资源无边界”的共享型经济新生态。
2015年6月,航天科工搭建起国际首批、国内首个工业互联网平台——航天云网,先后上线针对内部、外部、国际市场分别搭建的“专有云”“社会云”和“国际云”三个平台。
仅时隔两年,今年7月,由航天科工开发的世界首批、国内首个工业互联网云平台INDICS正式发布,旨在打造线上线下相结合、制造服务相结合、创新创业相结合的工业互联网生态。
如今,“专有云”平台实现了全级次600余家单位线上注册,整合了17大类、2900余项专业能力,为内部“双创”的开展提供了有力保障,有效地促进了内部资源“共享化”、需求“公开化”、交易“透明化”、运行模式“数字化”、制造能力“协同化”。
截至目前,企业资源利用率整体提高40%,生产效率提高30%,线上众创空间培育了940余个内部“双创”项目,已有100余个项目进入孵化阶段。
在今年4月27日与李克强总理互动的青年创客中,主营AR眼镜业务的“影创”团队,作为由航天云网孵化的“双创”团队,成为航天科工“大手拉小手”提供线上需求发布、资源获取、市场开拓等“双创”全方位服务的直接受益者。
据了解,航天科工面向全社会开放的“社会云”已在线上汇集了1.3万件专利、3.5万份标准、126个工业软件、3000余项能力等资源,可无偿提供社会“双创”团队使用。此外,航天科工还依托航天云网平台,成功建设中央企业“双创”服务平台、贵州工业云平台和中国中铁青年创新创意大赛平台等,并通过中央企业青年创新奖的评选,引领和带动中央企业500万青年运用航天云网开展“双创”。
为贯彻落实国家“走出去”战略和“一带一路”倡议,航天科工的“国际云”也已完成首期建设。目前,国际工业互联网平台开通了英语、俄语和波斯语平台,在伊朗、德国落地工作取得了实质性进展,并计划于今年完成法语、西班牙语、阿拉伯语子平台上线,同时开展与瑞典、德国、卢森堡等国家的4个国际“双创”合作项目。
配合线上平台,航天科工积极布局提供创新创业服务的线下中心,打造线上与线下相结合的立体化“双创”服务体系。依托科研创新和生产制造资源,航天科工布局了8家线下服务载体,重点集聚科技人员、大学生创业创新者、海归创业创新者等为代表的创客群落,吸引了一批高层次人才和团队入驻。
目前,其线下空间总面积达48.3万平方米,累计投资额达11亿元,入驻企业和团队近500个,累计融资17.1亿元,2016年总产出超过400亿元。
资本+管理:打造服务新体系
随着“双创”工作的深入推进,航天科工面向企业内部“双创”和社会化“双创”,完善了投融资服务体系,为“双创”项目和团队提供着全方位的投融资支持。
据介绍,航天科工所属各单位将投入不少于本单位自筹研发经费总额的1%用于创意阶段项目支持;集团总部每年投入不少于自主创新经费总额的2%用于种子阶段项目支持;航天科工设立初期规模为1亿元的准公益专项基金用于产品阶段项目支持。
此外,航天科工还发起设立了总规模超过40亿元的7支“双创”投资基金;基于专有云平台建立5亿元规模的内部双创项目贷款池,并利用航天科工与国内金融机构签署战略合作关系等有利条件,推进银行机构的双创支持政策落地,帮助“双创”项目进行大额融资。
不仅如此,航天科工通过推动项目+企业转化落地,以成果商业化打通了“双创”循环通道。
2015年以来,航天科工先后培育了航天云网公司、激光研究院、微电子系统研究院、火箭公司、智慧产业公司、机器人公司、增材制造公司等一批具有创新活力的企业平台。
为积极抢占世界商业航天发射产业高地,航天科工主动布局商业航天,着力打造开放环境,广泛吸纳社会资源参与,使“快舟”系列通用型固体运载火箭研制成本降为传统方式的二分之一,周期降为传统方式的三分之一。
除此之外,航天科工还以混合所有制方式吸纳国际一流创新团队,成功研制国内首台4万瓦高功率、高质量单光纤激光器,激光泵浦芯片、特种光纤等产品,打破国外垄断并形成产业化。
为解除传统机制带来的羁绊,航天科工也积极开展着体制机制创新,着力打造适合创新创业的企业管理体系。
首先,航天科工以建设智能制造、智慧创新、智慧营销、智慧资源整合、智慧人才、智能信息技术、流程与规则运行七大体系为重点,着力打造智慧企业运行平台。目前,智慧企业运行平台一期已上线试运行,初步实现企业运行监控预警自动化。
在常态化工作推进基础上,航天科工同时完善了“双创”政策体系。2015年以来,航天科工将原有417项规章制度整合为235项,初步建立了基于智慧企业运行平台的规范化规则体系。
在集团层面,航天科工在特定项目、特定范围内进行制度创新试点,设立了19个“三创新特区”,并制定19项支持“双创”的政策措施;各基层单位则根据航天科工政策制定了70项实施细则,全面推动“双创”理念在基层业务活动中的落实。而“双创”人员保障机制的健全,也为企业员工自主创业、企业内部再创业扫清了制度障碍。
一系列有力举措使“双创”文化氛围在航天科工逐渐形成。截至目前,在全集团内部活跃着的2000多个各类“双创”团队中,有许多团队都逐渐成为相关产业领域的主力军。航天科工先后举办创业论坛、创新大赛、项目路演、创客座谈等活动300余场,参与人数超过5.6万人次,部分活动已形成系列化,既激发了员工“双创”热情,又提升了企业社会影响力。
近5年间,航天科工的主业集中度由62.5%提升至80.5%。2017年上半年,航天科工实现新经济收入同比增长29.7%,新经济收入占营业总收入比重为35.4%,较上年同期提高2.2个百分点。“双创”形成的新供给、新动能有力地促进了企业转型升级较快发展。
后续,航天科工还将通过不断完善线上线下协同的“双创”服务体系,探索构建内外部“双创”成果双向转化的途径,继续调整优化完善贴身贴心的配套政策支持,建立区域、企业、高校示范基地联动新局面,推动“双创”向纵深跃进。
以推进供给侧结构性改革、增加经济发展新动能为主线,航天科工独具特色的“双创”之路,正越走越宽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