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两年,山东船舶工业在开展结构调整和转型升级方面取得的成绩有目共睹:交付的全球最先进的超深水双钻塔半潜式钻井平台“蓝鲸1号”完成了首次泥质粉砂型天然气水合物试采;交付出口的全球首制全自动深海半潜式养殖装置,推动了海上养殖从近海向深海加速转变;交付的“俄罗斯亚马尔项目”油气处理压缩技术填补了国内空白。山东省国防科技工业办公室主任靖士宽在接受采访时表示,虽然面临着严峻的市场形势,但是通过积极开展供给侧结构性改革,贯彻山东省委、省政府实施的新旧动能转换重大工程决策部署,山东船舶工业取得了良好的成绩。“十三五”期间,山东船舶工业将在认真贯彻落实党的十九大会议精神基础上,以创新发展和产业升级为核心,以制造技术与信息技术深度融合为统领,大力推进供给侧结构性改革,构建协同创新机制,全面提高产业核心竞争力,努力建设特色鲜明、优势突出的山东省船舶与海洋工程装备研发制造基地。
措施得力 效果显著
据介绍,在“十二五”初期,山东省基本完成造船设施建设及改造提升,产出效应良好,经济效益近年来在国内位于前列,山东船舶工业总体实力稳步提升,40万吨级矿砂船、大型豪华客滚船、半潜式和自升式钻井平台、高端远洋渔船等细分市场领域涌现出了一批龙头企业,聚集效应也逐步形成,2016年,青岛、烟台、威海三大基地造船完工量占山东省的99.6%。在创新能力提升方面,经过多年的理论探索与实践,山东船舶工业形成了“以自主研发设计为先导、以重大项目集成创新为依托、产学研用协同创新”发展的“山东模式”,并将该模式进行了复制推广,山东省海洋工程装备制造业协同创新发展体系初步建立。
靖士宽表示,这些成绩的取得离不开山东船舶工业在推进供给侧结构性改革方面所做的努力。近年来,山东省把发展船舶工业作为供给侧结构性改革的重要任务,加强规划政策引导,密集出台了与船舶工业相关的政策及文件,并在《关于山东省船舶工业深化结构调整加快转型升级的实施意见》中明确了山东船舶工业到2020年的发展思路、发展目标、重点任务及保障措施等。山东省国防科工办还大力实施协同创新,积极推广“山东模式”,有效促进了全行业各类创新资源要素的聚合及创新能力的提升。在培植骨干企业方面,山东省一方面认真落实工业和信息化部《船舶行业规范条件》要求,引导企业全面建立现代造船模式;另一方面,在国内率先采取行政立法手段,实施造船企业省级“白名单”制度,有力提升了骨干企业市场竞争力。为破解造船企业融资难题,山东省国防科工办与人民银行济南分行加强合作,采取“一事一议”的方式,共同向政策性银行和商业银行推荐山东省内优质造船企业和项目,以帮助其获得融资支持。
形势严峻 多措并举
虽然最近几年取得了较好的成绩,但是在当前市场形势下,山东船舶工业仍然面临着很大的挑战,接单难、交船难、融资难的“三难”问题依然存在,技术基础薄弱、研发设计创新体系不健全,本地化配套率总体不高、配套产品研发及配套能力明显落后等制约山东船舶工业综合实力跨越提升的问题,依然没有得到根本解决。
对此,靖士宽表示,“十三五”期间,山东船舶工业会面临更加严峻的市场环境,也会迎来更多的发展机遇。在新的市场形势下,山东船舶工业将以创新发展和产业升级为核心,以制造技术与信息技术深度融合为统领,大力推进供给侧结构性改革。坚持“稳增长、去产能、补短板、降成本、调结构、提质量、强品牌”的总体思路, 以国家实施海洋强国和制造强国战略为机遇,促进山东船舶工业优势资源的整合,构建协同创新机制,加快创新发展步伐,全面提高产业核心竞争力,构建产业新体系。
靖士宽介绍,未来几年,山东船舶工业将重点推进以下几方面工作,一是提高科技创新能力,把科技创新作为驱动行业转型发展的主引擎,通过实施第七代超深水钻井平台、深海空间站等重大专项工程,大力推进协同创新,真正建立起以企业为主体,“产学研用”广泛参与、紧密配合的产业协同创新体制和运行机制;二是调整布局结构,发挥青岛、烟台、威海等的区位优势,打造“总装引领、产业聚集”的造修船、海洋工程装备及游艇制造基地,加快“走出去”步伐,推进山东省内企业与国际相关产业的联盟与合作,不断扩大山东省在国际产能合作中的份额;三是发展先进、高效制造模式,大力推进智能制造,对传统造船业进行“互联网+”的升级改造和网络融合,全面推行绿色制造,加快绿色制造体系建设,建立安全造船技术规范与标准;四是打造中国船舶制造知名品牌,实施品牌战略,推动山东省高技术船舶和高端深海工程装备领域的优势产品向知名品牌全面拓展,树立“好船山东”品牌良好形象;五是推动军民深度融合发展,促进军民协同创新,推进军民资源共享,鼓励支持山东省优势企业(科研院所)争取军品科研生产资质,积极参与军品市场竞争;支持有条件的地方企业积极承接制造国防建设急需的高技术产品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