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飞行安全提供精准的大气风场信息、发动机叶片的监测“医生”、海上救援的定位高手……这些看似普通的产品,背后都有航天技术的支撑。
通过不断将航天技术成果转化应用,中国电科开发出了一系列方便实用、“接地气”的民用产品,让航天技术“下凡”,助力美好生活。
试想,在超高速公路上,两辆小汽车正以每秒7.8公里的极速飞驰。如果让后一辆汽车向前加速,分毫不差地将车头上的一根细线穿进前车车尾的针眼里,该怎样做到?
你大概会说,这不可能。
中国电科研发的交会对接激光雷达就真的让这种“不可能”成为了可能。“要实现穿针引线的‘小汽车’其实就是太空中的飞船与空间站,‘针眼’就是航天器的对接接口。我们研发的交会对接激光雷达,是能在太空中引导飞船与空间站实现交会对接的‘慧眼’。”中国电科27所技术专家表示,由他们研发的交会对接激光雷达已十余次支撑我国载人航天任务完成,做到每战必捷。
虽然在交会对接激光雷达研发之初,研发团队完全处于“零基础”的状态,但是中国航天对团队提出的要求是“百分百”。20年间,从“0”到“100”,项目团队不断拓展交会对接激光雷达新的应用领域,利用前期积淀的激光扫描成像技术、高精度多参数测量等关键技术,在环境感知、测绘、防撞避障、测风等民用领域,形成多点开花的产品谱系。
“交会对接激光雷达在太空环境中,能做到无论是‘两车追尾’,还是后面的汽车‘漂移’过去拐个急弯,都能精确地把‘线’穿到前车车头的针眼里去,高精度、高分辨率、位置获取的高精准是它的巨大优势。”利用雷达受光照影响小、波束窄、高空间分辨率,容易探测到细小障碍物,并获得目标空间位置信息形成高精度三维图像的优势,技术团队研发多款成像激光雷达,应用于环境感知、测绘、低空飞行等领域,实现环境感知、地物三维建模、工程测量、水下目标检测、路线规划等功能。其中,研发的激光测风雷达,作为一种新型的大气探测仪器,具有精度高、误差小、抗干扰能力强等特点,成功应用于飞机着陆监测、风力发电等领域,为飞机飞行安全提供了精准的大气风场信息,具有广阔应用前景。
“发现243信号”“243信号跟踪正常”……
在航天员“回家”时,这些关键节点信息指令的发出,标志着中国电科自主研发的定向仪系列产品发现了航天员位置。多年来,针对为航天员铺就温暖“回家路”,22所研发了定向仪系列产品,作为着陆场发现返回舱的保底手段,无论风霜雨雪、寒暑昼夜,都能第一时间捕获着陆返回舱发射的标位信号,引导搜救力量快速抵达落点,被誉为返回舱回收的“火眼金睛”。
无垠大海、大漠戈壁既是团队的“训练场”,也是他们的“试验田”。“定向仪不仅定向精度高、作用距离远,在高寒、高温、高湿、强颠簸等各种恶劣环境也能完美适应,何不将它应用于海上救援领域?”说干就干,很快,研发团队就基于返回舱搜寻定位技术,成功研制小型化多功能船载定向仪,并在海事、救捞等船只上加装应用,丰富了我国针对海上遇险船舶及失事人员发现手段,为海上航行安全作出贡献。
“叶片振动传感器是叶片健康监测系统的重要组成部分,它就像是医生的‘听诊器’,可以通过它将发动机叶片的健康状况及时传递出来。”8所研发团队研制的叶片振动传感器可为航空发动机性能监测提供有力支撑,在原有技术基础上不断升级改进,团队研制出耐高温光纤叶片振动传感器,其采用非接触式测量方法,突破了原有传感器工作温度,具有不受电磁干扰、耐高温、耐腐蚀、耐老化等特点,可以更有效地在高温环境下对航空发动机健康状况实施监测和保护。目前,团队研制的传感器已通过恶劣环境检验,成熟应用到相关发动机健康状态监测领域。
无需将物品放置到传送带,只需几秒即可完成安检,这是太赫兹安检仪在起作用。依托载人航天配套研制30余年的研发能力,产业基础研究院成功研发国内首款太赫兹手持安检产品,通过探测物体辐射出的微弱太赫兹波,实现对人体携带物品的检测,不仅能检测金属违禁品,还能有效检测酒精、硫酸、陶瓷刀具等特殊违禁品,具备安全无辐射的优点,是传统手持金属探测器的重要升级,可应用于大型会展、检查站等场景。
从载人航天工程,到国计民生领域,在中国电科,一项项关键技术被突破,一道道难题被攻克,一型型产品正高效赋能千行百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