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国第一型潜地固体导弹巨浪一号发展回眸
我国潜地固体导弹巨浪一号迎来首飞成功30周年。回眸这一段不平凡的历程,我们依然为老一辈国防科技工作者表现出的“国家利益高于一切”的精神所震撼。
10月12日,为纪念我国第一枚潜地固体弹道导弹巨浪一号首飞成功30周年,中国航天科工集团公司第四研究院在京隆重召开纪念大会,400多名航天专家齐聚京郊,其中包括当年参与巨浪一号研制的老专家,共同追忆分享30年前“蛟龙”腾飞的荣耀与自豪。
30年前的这一天,由我国自行研制的巨浪一号固体战略导弹首次水下发射,并取得圆满成功。这不仅表明中国真正拥有了第一型潜射固体战略弹道导弹,而且也向全世界宣告了中国已成为世界上第五个拥有潜艇水下发射核导弹能力的国家,具备了第二次核打击能力。
中国智慧与中国勇气贯穿在巨浪一号研制的每一个阶段。我国固体导弹武器系统的研制,没有经历仿制过程,在完全依靠自身的力量的情况下,独立自主发展起来。
20世纪50年代,中国导弹研制从仿制开始起步。1959年,在仿制工作进入关键时期时,苏联撕毁协议,撤走全部专家。与此同时,美国率先研制成功了“北极星A1”潜射战略固体弹道导弹,震动世界。
面临超级大国的核威胁和核讹诈,中国急需有效反制手段,为此,毛泽东主席发出了“核潜艇,一万年也要搞出来”的号召。但核潜艇上需要携带装有核弹头的战略导弹,才能构成一个国家的二次核打击能力,研制从潜艇发射的潜地固体战略导弹势在必行,1965年8月,周恩来总理提出争取提前搞出固体导弹。
1967年我国开始了固体战略弹道导弹的攻关和研制工作。经过反复论证后,我国将巨浪一号定位为“一弹两用”的潜地固体弹道导弹,即,既是核潜艇导弹,在陆地上又可作陆基机动导弹。这是我国首枚固体战略弹道导弹。
型号研制工作刚展开时,这一最尖端的科技项目几乎从零起步,当时国内整体科研条件十分薄弱,相当多的学科和技术领域还是一片空白,国外也进行严密的技术封锁。在既缺乏有经验的设计骨干,又缺乏试验、测试设备及实验室的情况下,除了借鉴我国液体战略型号的技术外,没有现成的资料供学习,没有成熟的经验可借鉴,没有充分的数据去参考,更没有仿制的样品来研究。但研制队伍自力更生,百折不挠。“我们虽然是白手起家,从零开始,但是我们起点很高,它的运载采用的是核动力潜艇,而且可以装载多发核导弹,水下隐蔽航行”,航天科工四院十七所原副总工程师庞玉宽出席纪念活动时兴奋地说。
在当时我国国力有限的情况下,本着“少花钱、多办事、快办事、办成事”的理念,研制团队踏上了一条自主创新、自行研制的发展之路。研制团队自力更生,论证并取消了建设陆上水池进行模拟水下发射的试验阶段,开创了一种符合具有中国特色的试验程序,通过采取“台、筒、艇”的试验方案,第一步在陆上发射台发射,第二步在陆上的发射筒发射,第三步从舰艇水下发射遥测弹。“与国外同类型号研制相比,我们省去了昂贵的‘陆上水池固定发射台和水面舰艇发射’这两大试验步骤,大大简化了试验设施,节约了研制时间和成本,开创了一种符合中国国情的试验程序,为国家节约资金几十亿元。”中国航天科工集团原型号总师、原巨浪一号副总师、科工四院首席专家侯世明说。这一独创模式蕴含了无穷的中国智慧与勇气。
潜地导弹是在水下核潜艇上发射的,有很多技术问题都不同于陆地发射的导弹,如导弹如何克服水中阻力、弹体密封等,这些难题都需要攻克。由于海上环境及条件十分复杂恶劣,首先必须解决水下发射的关键技术问题,而当时我国水下发射技术完全是一片空白,这对研制队伍无疑是一个极为严峻的考验。
为突破水下发射技术,研制团队曾进行数千次缩比模拟水动试验。航天科工四院型号副总指挥王根彬还能回忆起,固体发动机试车时,没有试车台,就挖了地坑让发动机头朝下来试车。“世界上从来没有这样试车的,但当时只有这样的条件,我们只有一个信念,只要国家需要,只要事业需要,无论如何都要干出来!”
中国智慧与中国勇气贯穿在巨浪一号研制的每一个阶段。潜艇在几十米深的水下发射导弹,如何确保潜艇的绝对安全是这个项目的重要难题。国外潜艇就发生过一次严重事故,导弹射出水面没点着火,落下来把潜艇砸扁了,造成艇毁人亡。所以潜地导弹一般都要做“陆上水基试验”。原计划在西部挖建一个大池子引黄河水做水下试验,但是经过巨浪一号总设计师黄纬禄和同事们的认真研究之后,为节约资金,研制团队大胆地提出在长江大桥上做弹体落水试验,考核弹体结构入水强度和检验入水深度。为此,黄纬禄总师和研制团队每天要在似火的骄阳下,钻进热浪袭人并弥漫着有毒的化学气体的弹体内。就是在这种艰苦的环境下,研制团队完成了我国潜地导弹的所有研制和装配工作。这一下子,就为国家节省资金上亿元。
通过不懈地努力,研制团队攻克了一项又一项技术难题,一个个自主创新成果,被研制团队摘取并收入囊中。我国固体导弹武器系统的研制,没有经历仿制过程,在完全依靠自身力量的情况下,独立自主发展起来。巨浪一号将潜地导弹成功地搬上了岸,取得被外电评论为“像神话一样不可思议”的进步,为我国固体导弹事业进一步发展奠定了坚实基础。
在此基础上,我国固体导弹武器系统形成了系列化发展的势头。
航天科工四院党委书记、副院长杨西玲在回忆这段历史时说:“巨浪一号研制在自主创新上对我们后人的借鉴主要有两点:一,要有坚定的信念和敢为人先的勇气;二,要有求真务实的态度,特别是要走一条适合我们中国自身发展的创新的道路。”
1982年10月7日,巨浪一号首天试验失败。仅仅两天时间研制团队便查出原因、排除故障,五天后第二发发射成功。这又创造了一个“中国奇迹”。
此时,我国第一枚由核潜艇水下发射的潜地导弹进入了“最后冲刺”时刻。
然而,10月7日,首天试验就失败了。
“首天试验失利后,当时顾不上紧张,大家赶紧查找原因。”侯世明回忆说,从海下到陆上,从试验基地到北京总部,在黄纬禄总师的带领下所有人都调动起来,用了两天时间排除故障。“其间还发生很多小插曲,一波三折,但最终找到了失败的原因,在大型战略导弹研制中,很少能有这么快就找到失利原因的。”
经过多种科学论证,5天以后,1982年10月12日,在潜地导弹发射试验基地,导弹像一条喷火的蛟龙跃出水面,于水面上“叭”地一声脆响冲天而起,现场一片欢呼。当弹头与火箭在高空中分离,十分准确地射至预定爆炸区——中国第一枚潜地固体弹道导弹试验成功了!中国具备了自行研制潜地导弹和水下发射的能力!
时任国防科工委主任的张爱萍当晚即填写了一首《浪淘沙》,“形胜渤海湾,浩荡无边,群龙追逐雪花翻。一代玲珑神工手,除峰敢攀。奇鲸龙宫潜,红火凌烟,虎啸腾飞破云山。哪怕狂风激恶浪,雷震海天。”这首诗不仅淋漓尽致地表达出他的喜悦之情,也表现了他对研制团队艰苦卓绝努力的由衷赞赏。
巨浪一号是协同攻关的典范。黄纬禄院士总结提炼的“有问题共同商量、有困难共同克服、有余量共同掌握、有风险共同承担”的“四个共同”的工作理念,大大增强了研制队伍的凝聚力和战斗力。
航天型号研制是规模宏大、高度集成的系统工程,需要很多单位共同完成。靠团结合作、大力协同,发挥社会主义大协作精神的优势,通过四面八方的协同努力来弥补客观条件暂时的不足。当年参与巨浪一号研制的单位共有109个,3万多人,涉及全国19个省市、10个工业部门。
由于巨浪一号的研制具有技术新、技术难,系统复杂;队伍缺乏研制经验,能力弱;研制配套单位所处地域分散、行政隶属单位多头等特点,如果没有科学的协调管理工作,根本无法完成任务。
为更好地实现大团队的团结协作,黄纬禄院士创造性地提出了“有问题共同商量、有困难共同克服、有余量共同掌握、有风险共同承担”的“四个共同”的理念,创新了型号大协作的管理模式,从而大大增强了研制队伍的凝聚力和战斗力。所以,巨浪一号是举全国之力,协同攻关,互相支持,密切配合的典范。这一原则在中国航天界备受推崇,也一直被奉为航天型号系统协调工作中的“金科玉律”。中国航天科工集团公司总经理许达哲曾表示,“黄老倡导的‘四共同’原则今天依然为航天事业的发展发挥着重要作用。航天人要弘扬黄老精神,把中国导弹研制事业推向一个新的高度”。
巨浪一号的研制难度极大,周期较长,但对我国固体弹道导弹的研制起到了奠基石的作用,不仅研制出了巨浪一号,震惊了整个世界,而且培养造就了一批能打硬仗、敢于攻克难关的国防科技工作者,造就了一批一流的航天技术专家和一支优秀的技术和管理团队。黄纬禄、陈德仁等院士和专家,就是固体武器系统型号文化的杰出代表。如今我国固体战略型号事业发展迅速,后继有人,研制队伍的新老交接顺利完成,多个型号研制团队、项目团队平均年龄在35岁左右。为推动我国固体导弹事业的快速发展、跨越发展做出了巨大贡献。
“纵使世界给我珍宝和荣誉,我也不离开我的祖国。纵使我的祖国在耻辱中,我还是喜欢、热爱、祝福我的祖国。”
钱学森曾说,“我们的科技人员爱国是一贯的,是有光荣传统的。中国的科学家聪明得很!而且中国的科技人员都是拼命干的,外国人很少有像中国人这样拼命干的”。
作为一个科学家,对祖国的热爱最直观的表现就是为了国家的安全、技术的进步,鞠躬尽瘁,奉献一生。
黄纬禄院士非常喜欢匈牙利爱国主义诗人裴多菲的一首诗,常常吟诵,“纵使世界给我珍宝和荣誉,我也不离开我的祖国。纵使我的祖国在耻辱中,我还是喜欢、热爱、祝福我的祖国”。足见他对祖国的热爱和为国奉献的坚定信念。晚年的黄纬禄在家养病时,依然牵挂着中国导弹事业的发展,他对探访者说:“假如还有来生,我还要搞导弹??”
如此的赤子之心并不是黄纬禄的专属,而是巨浪一号整个研制团队的深深印记,更是中国科学家队伍的耀眼徽章。如同曾负责巨浪一号水下发射某技术研究的航天科工四院专家王骐所说:“巨浪一号成功的一个最重要支撑就是贯穿始终的‘国家利益高于一切’精神。”
20世纪六七十年代,我们国家国力有限,即使是像研制巨浪一号这样尖端武器装备的单位,科研环境和条件也相当简陋和落后。据老专家们回忆:科研人员在拥挤、狭小的空间里,或趴在图板上画图,或举着计算尺进行设计,原本不大的房间里,密密麻麻地挤满了简易的三屉桌,一些桌子上还摆放着硕大的图板。有的单位在“干打垒”土房中,生着火炉搞科研,一些综合性的大型地面试验只能在废弃的食堂里进行,门上挂着厚厚的棉帘,挡风保暖。设计人员编写和绘制的大量文件和图样,只能用传统的打字机和晒图机,由打字员一个字一个字地敲成蜡纸,由描图员一条线一条线地描成底图,然后一张一张地用油滚推印出来。然而就是在这样困难的条件下,科研人员不畏艰苦、不怕困难,夜以继日地忘我工作着,攻克了一个又一个技术难关,直至取得巨浪一号研制成功。
而对这些参与试验的工作人员的奖励更是简单到不能再简单的地步:试验成功,每人仅发一瓶老陈醋或一瓶竹叶青白酒作为奖励。
栉风沐雨,不辞辛劳,毫无所求。这是对以黄纬禄为代表的巨浪一号研制队伍所有专家科研生活的精确概括。如航天科工四院院长、党委副书记刘石泉在纪念活动中所强调的,传承巨浪一号的成功经验,首先要学习前辈们对国家对民族的高度责任感。正是这份爱国奉献的精神最终铸就了蛟龙出水,巨龙腾飞的历史时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