深化国防科技工业改革发展系列谈之二
以国家战略为先导,进一步落实体系化建设、内涵式建设的要求;提高能力建设的系统性、协调性、针对性和有效性;调整军品科研生产能力结构布局,构建中国特色先进国防科技工业体系。
航母远航、大运首飞、新款歼-20亮相,我国高新技术武器装备研制生产硕果频传。但是我们也应当看到,与国家安全形势和国防建设需要相比,我们还存在比较大的差距,还存在军工核心能力不强,资源效能发挥不充分,能力结构布局不合理等问题,必须要调整优化结构,推动军工核心能力转型升级。
推动军工核心能力转型升级,要以国家战略需求为先导,进一步落实体系化建设、内涵式建设的要求,突出重点,加强统筹。当前,军工发展仍然具有外延式投资建设的特征,甚至是粗放式的,国防科技工业发展的综合效率指标也低于国民经济整体水平。不少军工单位的习惯思维,就是征地扩点、新买设备,扩大规模。因此,要强化集约发展、内涵式发展。
推动军工核心能力转型升级, 要瞄准重点型号研制生产的瓶颈问题和未来装备发展需要,提高能力建设的系统性、协调性、针对性和有效性。要适应未来太空、海洋、网络等领域对抗及装备发展需求,科学合理、适度超前部署能力建设。围绕装备体系化、信息化、实战化、国产化要求,加强顶层设计,提升系统设计能力、试验验证能力、综合集成能力。探索改变以传统军工行业进行能力布局的现状,形成与武器装备发展需求相适应的体系化能力布局。
推动军工核心能力转型升级,要调整优化军品科研生产能力布局,努力构建中国特色先进国防科技工业体系。深化军工投资体制和科技管理体制改革,打破行业壁垒,整合力量,积极支持、引导和鼓励符合条件的民口企事业单位、社会资本参与武器装备科研生产和建设,建立结构合理、有效竞争、规范有序的军品市场格局。适应武器装备机械化信息化复合发展、装备竞争性采购及军民融合发展的新要求,坚持“小核心、大协作、专业化、体系化”的发展方向,突出战略能力,精干重要能力,放开一般能力,重视社会能力,进一步调整优化军品科研生产能力结构布局和资源配置方式,形成全社会资源参与的军品科研生产结构布局,实现军品科研生产能力的新跨越。(《国防科技工业杂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