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蛟龙”号载人潜水器6月25日随母船“向阳红09”赴西北太平洋执行为期40天的科考任务,这是“蛟龙”号第二个试验性应用航次。
据了解,中国载人潜水器自主研制虽然起步晚,但“蛟龙”号技术水平已进入世界第一梯队,与之配套的无人遥控潜水器(ROV)和自主式潜水器(AUV)也正在发力。
中国首批潜航员唐嘉陵说,“蛟龙”号具备定高、定深、定速和定向功能。定高是指潜水器可以与海底保持一定高度,不管海底山形起伏,自动定高功能可以让“蛟龙”号在复杂环境中顺利航行,避免碰撞,并准确测量海底地形。
“定深功能是指‘蛟龙’号可与海面保持固定距离,定速与汽车的定速巡航功能类似,定向就是指‘蛟龙’号可以按照设定方向自动前行。”唐嘉陵说,“此外,‘蛟龙’号还可以悬停,定点作业能力很强。”
载人潜水器专家介绍,除了控制系统,“蛟龙”号的声学通信技术也是世界领先。“蛟龙”号所有信息和数据都能实时传回水面,包括潜水器姿态、航行方向、深度、舱内氧气含量、温度、电量和拍摄的图片都能实时传回,母船和潜水器能实时进行文字和语音通话。
“蛟龙”号4次海试现场总指挥、“蛟龙”号首个试验性应用航次总指挥刘峰认为,载人潜水器的优势在于定点精细作业,但无法进行海底长距离和大面积作业。因此,除了载人潜水器,与载人潜水器配套的无人遥控潜水器(ROV)和自主式潜水器(AUV)同样重要。
“AUV可以按照程序在一定范围内反复作业,进行一个面的调查;ROV则可用船拖着,进行一条线的调查。这样就能互相弥补彼此的缺点,而且可以互相救助,协同作业,全面服务于我国海洋科学研究和资源调查。”刘峰说。
据介绍,除了海洋科考,ROV和AUV在海洋油气开发等领域同样应用广泛。目前,石油公司的ROV和AUV基本都依靠进口,甚至需要国外技术人员操作。
为此,中国也着手在ROV和AUV领域发力。中国自主研发的6000米级AUV“潜龙一号”去年10月在东太平洋完成首次大洋应用性试验,最大下潜深度5162米,在总体集成技术、深海导航及定位监控技术和高智能控制技术等技术难点上取得了突破。
中国自主研制的4500米级ROV“海马”号今年4月在南海进行了海上试验,最大下潜深度4502米,标志着中国掌握了大深度无人遥控潜水器的关键技术,并在关键技术国产化方面取得实质性的进展。
6月25日,“向阳红09”船搭载“蛟龙”号正式起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