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记“嫦娥三号”地形地貌相机光学镜头技术负责人孟军合 当嫦娥三号着陆器将成功拍摄的月球车上的五星红旗的照片传来时,中国航天科工地形地貌相机光学镜头的技术负责人孟军合长舒了一口气,将手里的烟掐灭,在屋子里转了几圈后,激动的心情依旧难以平复。 孟军合是一个健谈的人,但是在采访中,笔者从他口中几乎是一无所获,因为他认为“这都是工作,所有的成绩都是大家共同取得的”。然而有一位领导作出了这样的评价:“他就是擦亮嫦娥三号‘明眸’的人。” 激情是成功关键 地形地貌相机是我国首台在月球上拍摄彩色图像的“彩色相机”,而航天科工研制的光学镜头组件是相机的重要组成部分,正是它决定了相机能否拍摄出清晰、真实、不变形的照片。 回首接到研制任务时,着陆器总体布局已经基本确定,相机的体积、重量等指标也基本定好,对成像质量、体积和重量约束要求极为苛刻。“留给我们的时间很短,但是我们出色的完成了,并且过程中几乎没有反复。”虽然不好意思开口讲自己的事迹,但是在说到研制过程时,孟军合的言谈举止却自然地表达出成功后发自内心的自豪和快乐。他用自己的行动证明,“面对激烈的竞争,技术上一定要‘高出一头’。” ”全新的领域、严格的要求、未知的挑战、太多的没想到……在国内没有借鉴经验的情况下,作为技术负责人,孟军合只能带领着他的团队摸索着干。当被要求用一句话来总结能够顺利完成任务的经验时,孟军合不假思索的说,“拥有创新的激情是走向成功的关键。” 孟军合带领的这个团队从事好多项目都是新的,对新项目没有惧怕的心理,反而是带着激情、信心去探索和开拓。他介绍,此次任务的特殊性就是要求在设计时考虑到各种可能出现的情况,“光搞光学设计还不行,对你的搭档——探测器还必须有深入的理解。不懂不可怕,不懂也不学习才是最可怕的”。 在他的带领下,设计团队凭借积累的丰富的实践经验和深厚的理论功底,攻克了多项关键技术,提前给镜头穿上了“防辐射服”,打了“免疫疫苗”,戴上了“头盔”和“有色眼镜”,确保其看得见、看得真、看得清。 生病床上坚持工作 在航天科工,至今还流传着孟军合生病住院仍坚持学习的段子。曾经,他由于严重的交通事故住院两个月,突发的意外并没有打乱他的工作状态。虽然不能下床,但是为了不耽误工作,他将笔记本带到病房里,经常躺在床上举着笔记本阅读国内外文献和专利,成为病床前一道“特殊”的风景。 笔记本的散热器吹出的热风吹得他满头大汗,他却浑然不觉,一个姿势能够坚持几个小时,连主治医生和护士都被他的精神深深感动,连说“果然是航天人”。通过执著的追求和不懈的努力,孟军合成长为国内光学工程领域中年轻的技术专家,并被同行们誉为“光学工程的带头人”。 只唯能力不唯资历 在嫦娥三号研制的关键阶段,光学系统的布局和设计是重中之重。作为部门负责人,自然而然就要面对人才培养的问题。光学设计团队人员结构偏向年轻化,35岁以下青年人比例高达75%以上。为了能帮助青年人在专业领域快速成长,孟军合制定了部门内部的用人原则:只讲水平,不看文凭;只唯能力,不唯资历。他大胆启用新人,将这项重要工作交给了刚刚硕士毕业的新人小杨。 面对质疑,他只是说:用人不疑,我们看结果。在他的指导和鼓励下,这位80后设计师攻克了一系列关键技术,为相机能彩色成像和小型化奠定了基础。对于小杨来说,虽然压力巨大,但是进步神速,成果显著。目前,她已成长为能独当一面的年轻骨干。 当被问及跟孟军合一起工作有什么感觉时,小杨笑笑说:“累并快乐着,跟孟主任在一起,不会有英雄无用武之地的感觉。”“就拿今天来说吧,我一早来到单位打开邮件,发现半个小时前孟主任就将我昨天晚上发给他的设计图纸帮我修改完了,不由一阵愧疚。但是为了不至于太愧疚,我就自己跟自己说,我来的比班车还早呢,呵呵。” 孟军合说,选择了航天,就意味着肩负了使命和责任。这个职业,不仅需要热情,还需要认真的态度和宽广的胸怀,这样才能做的更好。过去他是这么做的,将来还会这么做。(张冰芹)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