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当前位置: 首页  >  专题专栏  >  嫦娥三号专题  >  国外探月活动 > 正文
 

月球上的考察站

发布日期:2010年09月26日
  阿波罗11号登月之后,美国又连续进行了6次阿波罗飞行,除阿波罗13号遇险中途返回地球外,其余5次都成功进行了月面活动。

  阿波罗12号降落在风暴洋的里菲斯山北部,航天员们做了大量的地质勘查工作,安放了激光测距后向反射器等实验装置,取回了几年前在月球软着陆的勘察者3号的电视摄像机、铝管和一些电缆样品,用以分析月球环境对这些材料有何影响。

  阿波罗航天员只能在月面上呆几天,这是无法满足科学考察要求的,于是科学家想到了在月球上建立一座无人自动化科学考察站,称作“阿波罗月面实验组件(ALSEP)”。科学考察站由不同的实验装置组成,依靠放射性同位素温差发电器供电,并通过一部大致指向地球的杆状天线,将实验数据发送回地球,天线还负责接收调整仪器的指令及其他无线电通信任务。通过这些装置,美国获得了数量惊人的月球信息。从阿波罗12号开始,每个着陆场都安装了一座这样的考察站。这些装置有较长的寿命,在阿波罗12号任务结束5年之后,这些装置仍然在传回有用的数据。

  航天员还做了月震实验,他们在离开月球轨道返回地球前,将登月舱抛掷在月面上,以引起月震,放置在月面上的仪器将记录月震效果。在阿波罗12号之后的各次登月任务中,土星5号火箭第三级与飞船分离后,都被有意投掷到月面上的选定地点,从而取得更多的月震校准数据。这些冲击引起的月震持续时间约为3小时。

  阿波罗14号降落在弗拉摩洛地区。这次航天员带了两件新型实验装置,一件称为“锤打器”,这种装置可对着月面发射,产生一个局部冲击;另一件是装有4发榴弹的榴弹发射器,4发榴弹将在航天员离开月球后,通过无线电指令发射,并落到距发射器不同的地点,用来获取落地爆炸引起的月震数据。航天员还进行了采样,据信该地区的岩石有着将近46亿年的历史;一名航天员还挖了一条沟,观察了月球表面物质的一些层化情况,月表物质的颜色先变成更深的褐色,又变成接近黑色,随后在颜色最深的一层下面竟又变成了浅色层。

  阿波罗15号降落在雨海边缘靠近亚平宁脉和深达366米的哈德利月溪地区。这次考察首次使用了一辆电动四驱月球车,航天员的活动范围一下子扩大许多,使月球探测上了一个新台阶。两名航天员对哈德利月溪进行了系统调查,并采集了可能是月球上年纪最大的结晶岩——斜长岩。据估计,这些斜长岩可能有46亿年的寿命。

  阿波罗15号航天员在月球上放置了一些仪器,它们与此前登月时留下的仪器一起,最终构成了一个月球物理学站网。借助于该网络,美国科学家开始对月球内部构造进行破解。这次考察对月球内部情况有了进一步的认识。此外,航天员在返回地球前,还在月球轨道上释放了一颗小型绕月卫星,用来探测月球环境的重力场、磁场和高能场。

  阿波罗16号的目的地是笛卡尔高地和垲利平原地区。这次登月除了航天员活动范围是探测活动中最远的一次外,在科学探索上并没有多少新意,更多的是延续了上一次的活动。1972年12月19日,阿波罗17号安全返回,这是阿波罗最后一次登月行动。两名科学家对金牛 — 利特罗月谷地区进行了详细勘探,并采集了月岩标本。

  在阿波罗11号取得巨大成功之后,美国的一些政客开始对载人登月丧失兴趣。阿波罗11号已经实现了他们战胜苏联的政治目标,因此美国国会的一些议员开始反对继续实施这个耗资巨大的计划。最终,美国国会否决了原计划的最后两次飞行,阿波罗17号成为执行阿波罗载人登月任务的最后一艘飞船!

 

【打印】 【关闭】

版权所有:国防科工局 承办单位:国防科工局新闻宣传中心

地址:北京市海淀区阜成路甲8号 邮编:10004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