西部网讯(陕西广播电视台《今日点击》记者 马晋丹 侯强)说起导弹和微整形这两个词,大家恐怕很难把他们联系在一起。但其实,在导弹装备制造过程中,就有一道给发动机固体燃料微整形的工序,既神秘而又危险,稍有不慎蹭出火花,就会引起燃烧,甚至爆炸。今天我们就来认识这样一位火药雕刻师--徐立平,29年与死神打交道的职业生涯里,他默默无闻,却为大国重器雕刻出一道道最完美的弧线。
去年9月3日举行的纪念抗战胜利70周年大阅兵中,许多接受检阅的导弹发动机火药都是徐立平亲手雕刻的,而今年大半年时间,他都在为神舟任务的发动机火药微整形忙碌着。
中国航天科技集团公司第四研究院7416厂高级技师徐立平:固体火药是一种具有一定弹性,而且表面有一定粗糙度的橡胶状物质。
不同于爆竹中的粉末状火药,固体燃料发动机火药具有弹性和韧性,呈橡胶质地。在固体燃料发动机中,特制橡胶状火药需贴合发动机壳体内部形成一定造型,这种造型能够保障导弹或火箭在点火发射之后按照既定路线平稳运行。
中国航天科技集团公司第四研究院7416厂高级技师徐立平:机器只能完成大部分的成型工作,但是局部、细微处,尤其是一些特殊部位,机器它是够不着的,很复杂,还是需要人工操作。
这就是徐立平的工作——火药微整形,只能由手工操作完成,这在世界上都是难题。由于火药表面颗粒粗糙且具有弹性,下刀时要非常小心,否则药面很难保持平整。而一旦切少了、切多了,或者留下刀痕,药面精度与设计不符,发动机点火之后,火药不能按照设计走向燃烧,发动机就可能偏离轨道,甚至爆炸。而这还不是雕刻火药最大的难点。
中国航天科技集团公司第四研究院7416厂高级技师徐立平:因为我们使用的刀具如果一旦碰到壳体产生火花,或者我们在操作过程中静电放电产生火花,都可能会引燃它。
固体燃料发动机不同于一般产品,可以错了重来。同时火药的威力也不允许整形师出现任何纰漏,药面平不平,一刀下去切多少,都要依靠徐立平自己的判断。
中国航天科技集团公司第四研究院7416厂高级技师徐立平:就要会用手摸一下,因为它是点测量,不是整个测,整个平面的平整度就要靠手摸。
不同发动机,不同火药,质地也不同。通过手摸,徐立平就能决定下刀的力度,0.5毫米,0.3毫米,0.2毫米,他手中的刀会切下相应厚度的火药。
中国航天科技集团公司第四研究院7416厂高级技师徐立平:操作人员要把手练得能够整得又薄又匀,才能做到尺寸精度。
0.5毫米,是固体燃料发动机药面精度的最大误差,而徐立平雕刻的精度不超过0.2毫米,两张A4纸那么厚。如今全国固体火药微整形方面的高级技师不足20位,而徐立平是精度最高的一位。
中国航天科技集团公司第四研究院7416厂高级技师徐立平:我对自己要求一般是尽量靠近零误差,因为整出来这个型面越平整,越符合基本尺寸的要求,对平稳工作的状态越稳定。
中国航天科技集团公司第四研究员7416厂技师亢明锴:在他的工作中没有敷衍两个字,他认为对待每一项工作,不是把这个事情做合格,他要求追求极致的精神,他要求你身处这个岗位要有一点不同,不光把手上工作做好,而且要改进创新。
徐立平之所以会进入雕刻火药这个行业,源于自己的母亲温荣书。温荣书是中国航天固体火箭发动机生产基地整形车间最早的员工,上世纪60年代,徐立平的母亲和同事们一起,先后在四川、内蒙古多地辗转,最终来到了秦岭大山深处。1987年,不到19岁的徐立平技校毕业,尽管深知雕刻火药的危险,母亲还是建议徐立平到自己工作过的车间上班。
徐立平的母亲温荣书:我们车间那时候爆炸,还死了一个人,工作总是要有人要干嘛。
徐立平听从了母亲的建议,但是进厂后上的第一课,还是让徐立平大吃一惊。
中国航天科技集团公司第四研究院7416厂高级技师徐立平:我师傅带我看了一次点火试验,当时小小一堆火药点着了以后,当时确实挺震撼的,一下燃起来,腾起来的白烟和火光,而且我们离得挺远的,都能感觉到那个热浪。
这堂课给徐立平留下了深刻的印象,从那时起,他就暗暗告诉自己,要规避危险,唯有时刻警惕,认真谨慎,练好手中这把刀。
中国航天科技集团公司第四研究院7416厂高级技师徐立平:练什么,就练手感,练习不同推进剂的手感,感觉,练磨刀,刀一定要磨得好,刀磨得不好的话,肯定干不出好的产品。
练坏了二十多把刀之后,徐立平的手也逐渐有了感觉。1989年,我国重点型号发动机研制进入攻坚阶段,一台即将试车的发动机火药出现裂纹,为了不影响后续的研制进度,专家组决定,首次探索就地挖药。这就意味着,整形师要钻进翻个身都很难的发动机狭小的药柱里,一点一点挖开填注好的火药,寻找问题部位。工作不到三年的徐立平,凭着精湛的技术,和师傅们一起加入了挖药突击队。
中国航天科技集团公司第四研究院7416厂高级技师徐立平:把上身撑起来这么个姿势,用刀一点点抠、铲、挖,一点点抠出来的。
带有毒性的火药发出刺鼻的气味,再加上精神高度集中,每个人在里面只能干十分钟。徐立平为了让大家多歇一会儿,每次挖药总要多干上五、六分钟才出来。经过两个多月的艰难挖药,发动机故障成功排除,为国家重点型号发动机研制争取到了宝贵时间。可没想到的是,由于长时间在密闭空间里接触火药,火药的毒性发作了。
中国航天科技集团公司第四研究院7416厂高级技师徐立平:我当时腿有点问题,走不动路了。
经过一段时间的物理治疗,徐立平的双腿才开始恢复知觉,这次经历让他开始思考并着手研究:如何让机器来完成更多的火药整形工作,减少手工工作量。与此同时,他还开始研制更安全便捷的刀具,应对不同类型的发动机药面。2001年,厂里的一次意外事故,更让徐立平加快了自己的研制速度。
中国航天科技集团公司第四研究院7416厂高级技师徐立平:我们一个操作人员牺牲了,当时发动机也不是很大,就是因为他的刀具碰到了壳体,引起燃烧,之后没有逃出来。当时我记得很清楚,当时他的孩子还很小。
如今,徐立平自己发明设计的发动机药面整形刀具已经有二十多种,有两种获得了国家专利,一种还被命名为“立平刀”。刀具的推广使用,极大地提高了整形效率,降低了安全隐患。
中国航天科技集团公司第四研究院7416厂高级技师徐立平:立平刀是一种旋转切削方式,在一定范围内切削,碰壳体的隐患肯定是没有了。
中国航天科技集团公司第四研究院7416厂车间主任张浩:我们工作本身比较危险,但是在危险过程中徐立平有一个信念,就是把这个工作的危险性降下来,把整个的革新创新发展下去。
29年来,徐立平一直行走在危险边缘,甘于寂寞甘于奉献,而引领他一路前行的,是父母身上传承下来的报效国家的心愿,正是有了一代代航天人的坚守,才有一颗颗导弹,一枚枚火箭,捍卫国家主权和民族尊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