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电子科技集团公司第十四研究所
 
中国电子科技集团公司第十四研究所
发布时间:2016-06-07

  组织简介

  中国电子科技集团公司第十四研究所(以下简称电子十四所)成立于1949年,位于南京市雨花区国睿路8号,是中国雷达工业的发源地,在诸多国家高新和重大工程中承担关键任务。现有职工5200多人。总资产177亿元,先后取得国家、省、部级成果奖430余项,其中独立获得国家发明一等奖1项,作为主要参研单位获国家科技进步特等奖6项,获得国家科技进步一等奖13项。

  获奖概览

  电子十四所以“精益求精”为核心理念,以数字化管理为手段,基于“精准需求、精心设计、精益制造、精确保障、精细管理”的“5精”质量管理方法,利用其传感器系统集成和神经网络算法优势,通过构建具有“物联网、大数据、云计算”功能的“雷达网”,对需求、设计、制造、保障、管理进行闭环式管理,形成了5个闭环,由此实现对产品全寿命周期质量的智能管理,创建了“智慧”质量管理模式。

  “智慧”质量管理模式运行取得了良好的效果。产品研制周期大幅缩短,主要产品可靠性水平国内领先或达到国际先进水平,顾客满意度由85%提升到92%以上。

  

  电子十四所通过开展质量文化活动,落实质量责任制,全员六西格玛、全面数字化管理等举措,推行“智慧”质量管理模式的运行。

  质量管理经验

  电子十四所通过开展质量文化活动,落实质量责任制,全员六西格玛、全面数字化管理等举措,推行“智慧”质量管理模式的运行。

  1. “5精”质量管理方法。精准需求,以数字化的手段,精准理解和把握部队的实战化作战任务需求,通过Doors系统等数字化工具实现动态管理;精心设计,基于建模与仿真技术,建立模型、数据标准,从流程和数据两方面确保产品性能与“六性”设计的有机统一;精益制造,建立制造特性结构化数据库,运用数字化对比方法,开展结构工艺一体化协同设计,应用集成化的数字化质量分析控制系统,实时采集制造过程质量数据,控制质量波动,确保生产过程持续稳定;精确保障,采用保障设计与产品设计协同技术、保障资源需求预测和动态优化技术,精细准确的策划、实施保障,使保障的时间、空间、数量、质量要求尽可能达到精确的程度;精细管理,采用“一图一表一流程”的结构化管理建模技术,应用“产品动态组成表”的设计、制造一体化管理方法,达到提高效率和效益的最终目的。

  

  2. 开展质量文化活动。电子十四所为推行“智慧”质量管理模式,构建了以“人人关注细节,质量就是尊严”为质量价值观和“不把麻烦留给您”为服务理念的质量文化,形成了包含所级质量母文化和部、厂级质量亚文化的质量文化体系,通过编辑《质量文化手册》、《远望报》、《质量感悟集》、《质量文化与风采》、《质量简报》,开展“关注细节、提升质量”活动,使5J管理落地开花。

  3. 建立质量责任制。电子十四所持续不断地完善质量安全责任制,保障“智慧”质量管理模式的运行。建立了《各级各类人员质量职责》,按层级、分岗位设立了所长、首席专家至员工等70余类人员质量职责,实行质量“一票否决”制,贯彻“谁发现、谁报告”、“谁主管、谁报告”的原则,制定发布质量问题报告制度,建立风险管理机制,加强风险管理,实行A、B、C三级风险预警、决策和处置管理,将风险偏置影响降低到最低程度。上述制度有力保障了“智慧”质量管理模式的高效运行。

  4. 全员六西格玛活动。为推行“智慧”质量管理模式,电子十四所导入精益六西格玛管理,230余名中层领导干部取得了黑带或绿带资格,累计实施质量创新改进项目500余项。同时,坚持开展群众性质量管理QC小组活动30余年,累计登记929项QC小组课题,参加QC小组活动的人数达5578人次,获各级各类QC小组奖励600多项。全员六西格玛和QC活动的开展,有效地推动了“智慧”质量管理模式的运行。

  5. 全面数字化管理。电子十四所利用数字建模、软件编写与测试、数据采集与处理、数据库管理、实时测控等方面的技术优势,积极开展全系统全过程的数字化建设,实现了5J的全面数字化管理,并在设计、制造、服务保障和管理4个方面实现了数字仿真、三维建模分析与仿真和可视化。在5J 的每一个阶段按PDCA循环实现了计划、执行、控制和监视测量的数字化和可视化。全系统和全过程的数字化和软件化,为“雷达网”的运行模式奠定了技术基础,有效地保证了“智慧”质量管理模式的运行。

【关闭】 【打印】
 
主办单位:国家国防科技工业局 地址:北京市海淀区阜成路甲8号 邮编:100048
承办单位:国家国防科技工业局新闻宣传中心 信息报送邮箱:webmaster@sastind.gov.cn
国家国防科技工业局 版权所有 京ICP备11007804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