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凤林 首都航天机械公司
 
高凤林 首都航天机械公司
发布时间:2016-06-07

  

  个人简介

  高凤林,男,中共党员,1962年生于北京,1978年就读于北京市首都机械技工学校,1980年进入中国航天科技集团首都航天机械公司火箭发动机焊接车间,现任班组长。高凤林同志不断提升自我,曾多次进修专业知识和质量管理方法,并在自己的焊接岗位上攻克了多个技术难关。高凤林同志共获得近20余项各级部门授予的荣誉,2007年获得全国五一劳动奖章、首次月球探测工程突出贡献者;2015年《火箭发动机涡轮盖装配焊接工艺改进》获得院劳动竞赛成果一等奖;2015 年被评为“全国劳动模范”。

  获奖概览

  高凤林同志不断追求卓越的质量理念,用理论知识指导实践,多年来攻克技术难题200多项, 多次被指定参加相关航天标准制定并主编了首部型号发动机焊接技术操作手册等行业规范。主导并参与申报了9项国家和国防专利,发表论文30余篇。他参与了长三甲系列运载火箭新型氢氧发动机研制、长二捆运载火箭研制生产及复杂的载人飞船伞舱系统、动力支持系统和生命维持系统的研制攻关并获得成功;同时还参与攻克了国家863攻关项目50吨大氢氧发动机系统研制中被设为禁区久攻不下的技术难关。

  高凤林同志毫不保留地把自己积累的技术及宝贵的经验授予他人,共带学徒26人,所在班组被国防邮电工会和航天科技集团公司联合命名为“高凤林班组”,被国家人社部首批命名为“高凤林国家级技能大师工作室”。

  先进事迹

  多次受命攻克难关,保证了我国重点型号顺利研制。充分运用焊接系统控制理论,出色地攻克了一系列部组件的生产工艺难关,提高工效5倍以上,其中后梁和起竖臂分获院科技进步一等奖和阶段成果二等奖。高凤林大胆提出工艺改进措施,焊出的产品三年X光透视合格率连续达到100%,该技术获公司、院科技进步奖,尤其是在引射筒的焊接攻关中,他大胆改进,突破难关,使有关单位近一年半没有解决的难题得以解决,且大幅度提高了效率和质量,  

  高凤林在工作中精益求精

  大胆采用新的工艺措施,突破了理论禁区。在国家863 攻关项目50吨大氢氧发动机系统研制中,创造性地运用sb值、ss值在多种高低温合金混合焊接接头结构中的应用,解决了被有关科技人员设为禁区的久攻不下的技术难关,多次获奖,为部、院确定的“三转一把火”做出了突出贡献。在发动机大喷管正式研制生产中,利用超常的技术功底和丰富实践经验多次否决了不合理的工艺设计,使发动机喷管避免了研制风险,并成功地参加了多次长程试车的考核。在发动机推力室多次试车失败的情况下,果断提出利用新的方法替代国外采用粘接的方法并获得连续试车成功,为实施大型氢氧发动机稳定燃烧装置的研制生产开辟了新路。

  注重技术的传承和推广。他毫无保留地把自己积累的丰富经验传授给年轻人,带徒26名。今天,他所在的班组,19名组员中有5名全国技术能手、1名中央企业技术能手和1名航天技术能手。高凤林摸索总结出了一套人才培养和管理的方法。他所倡导的“师带徒”、“一带一”,所创造的“焊接”育人法,在实践中得到广泛认同和应用。2005年,高凤林所在的班组被国防邮电工会和航天科技集团公司联合命名为“高凤林班组”,成为航天一院首个以劳模名字命名的班组。此后,班组在高凤林的带领下,凭借骄人的业绩相继荣获“全国工人先锋号”、全国学习型优秀班组、全国安全生产示范班组、中央国有企业学习型红旗班组“标杆”等多项荣誉称号。2011年,作为国家人社部首批命名的50个技能大师工作室之一——高凤林国家级技能大师工作室正式挂牌,成为实至名归的人才育成基地。

  

  高凤林凭借出色的技术多次获得技能比赛大奖

  带领班组出模式、出成果、出人才、出经验,充分发挥了典型示范和辐射带动作用。带领班组积极开展质量管理小组、六西格玛质量改进、星级现场评价等质量管理活动,QC成果《消除某型号推理室圆筒定位焊点的裂纹》荣获部级一等奖和国家级优秀奖。2014年荣获全国六西格玛优秀项目奖1项,2015年获评4星级现场。班组与航天系统内外30余个班组结对共建,开展多种交流和合作。通过技术合作解决航天发动机焊接研制等20多项重大科研课题。接待多期人社部全国优秀班组长培训班以及来自中国商飞、中国电科、首钢集团等近200多家兄弟单位的参访交流。不断汲取先进经验,创新班组建设方法,为完成航天型号任务,弘扬航天文化和树立航天品牌发挥了积极作用。

【关闭】 【打印】
 
主办单位:国家国防科技工业局 地址:北京市海淀区阜成路甲8号 邮编:100048
承办单位:国家国防科技工业局新闻宣传中心 信息报送邮箱:webmaster@sastind.gov.cn
国家国防科技工业局 版权所有 京ICP备11007804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