动态信息 当前位置: 首页  >  动态信息 > 正文
中国核能发展始终秉承“安全第一”
2016-03-17 09:23:50


  中国核能发展始终秉承“安全第一”

  ——国防科技工业局副局长王毅韧谈我国核安保事业和核电发展

  

  李克强总理在今年的政府工作报告中提到,科技领域一批创新成果达到国际先进水平,其中第三代核电技术取得重大进展,还提到高铁、核电等中国装备走出去取得突破性进展。此外,政府工作报告列出2016年八项重点工作,环境治理方面单独成章,提出要提高清洁能源比重。核电作为一种清洁能源,与水电、风电、太阳能发电相比,在改善环境质量方面具有明显的优势。

  我国核工业发展情况如何?如何确保核工业安全发展?光明日报记者近日采访了国家国防科技工业局副局长王毅韧。

  问:我国核安保工作“十二五”期间取得哪些成绩?

  王毅韧:中国政府一贯高度重视核安保工作,对核及放射性材料一直实施严格的管控。60多年来,我国保持了良好的核安保记录,实现了重要核材料“一克不少、一件不丢”。在“十二五”期间,我国核安保工作成绩斐然。突出表现在以下几方面:

  一是核安保能力持续提升。我们严格按照国际最新标准开展了新建核设施的核安保系统建设;同时,政府安排了数十亿专项资金用于原有核设施的核安保系统改造,大幅提升了其核安保技术水平和防范能力。

  二是核安保法规体系逐步完善。我们起草了《核安保条例》草案并已上报国务院审议;同时,我们发布了《核材料衡算与控制视察导则》《核材料和核设施实物保护》《核材料管制视察管理办法》《核材料管制报告管理办法》等一批核安保导则和技术规范,这些工作有力推进了我国核安保工作的法制化进程。

  三是核安保监管工作步入了机制化、规范化轨道。国家原子能机构设置了核安保管理部门,成立了国家核安保技术中心,依托中国原子能科学研究院、清华大学等单位开展了核安保技术研发工作;我们强化核安保的日常监督管理,严格实施核设施设计基准威胁和核安保系统设计方案的审查,定期开展各类核安保监督检查,扎实推进了核安保工作的机制化。

  问:我国核工业发展现状及未来规划?

  王毅韧:历经六十多年的发展,中国核工业从无到有,走出了一条适合中国国情的发展道路,形成了包括核电、核燃料循环和核技术应用等完整的核工业体系。中国政府于2012年发布了调整的《核电中长期发展规划(2011-2020)》,明确提出了2020年实现运行核电装机5800万千瓦,在建3000万千瓦的目标。中国将在确保安全的基础上,积极推进核能发展。

  在核电方面,2015年中国有8台机组投入运行,6台机组开工建设。截至目前,中国大陆运行的核电机组30台,总装机容量2831万千瓦,在建的核电机组24台,总装机容量2672万千瓦,在建机组规模居世界首位,占全球在建规模的近四成。预计“十三五”期间我国每年还将新开工6-8台机组。

  核燃料循环方面,中国坚持“闭式循环”核燃料发展路线,基本形成完整的核燃料循环体系,正在进行乏燃料后处理和快堆技术攻关,以最大限度提高资源使用效率,减少高放射性废物体积;铀资源供应已经形成国内开发、海外贸易、海外开发三条线并举的格局,有力保障了核工业发展“粮食”安全;核燃料供应依托南北两大供应基地开展产能建设,可以满足2020年前核电需求;两个中低放射性废物处置场已经建成,“十三五”还将在沿海核电集中省份开工建设三个区域处置场,形成五大区域处置布局;已基本完成高放射性废物深地质处置库选址工作,即将开工建设高放射性废物深地质处置地下实验室。

  问:我国在核安保领域的国际交流合作情况?

  王毅韧:核安保国际交流与合作是促进全球核安保治理、提升核安保能力的有效措施。我们坚持以各国为主体,以国际合作为纽带,将全球核安保进程纳入可持续、机制化发展的轨道。中国是“打击核恐怖主义全球倡议”创始伙伴国,积极参加倡议框架内的各项活动,支持各国在倡议平台下分享核安保最佳实践经验。

  中国支持国际原子能机构在核安保领域全球合作中充分发挥中心作用。中国支持机构“核安保计划”,推荐了20余名专家参加机构核安保文件制定,累计向机构核安保基金捐款100多万美元,与机构联合培训核安保从业人员1000余人次。我们还加入了机构“事件及非法贩卖数据库”(ITDB)。我们已邀请机构今年来华对秦山核电站开展“国际实物保护咨询服务”(IPPAS),目前该工作正稳步推进。

  中国还积极开展核安保双边合作。我们与美国在核安保领域开展了广泛的合作,在核安保示范中心建设、微堆低浓化改造、放射源安保和海关辐射探测等方面取得了突出成绩。中国还积极同俄罗斯、加拿大、韩国等开展核安保领域国际交流与合作。

  问:核安保示范中心的作用和意义?

  王毅韧:2010年,华盛顿核安全峰会期间,中美两国元首共同倡议,在华建设核安保示范中心。中方提供场址,并负责建设、运行和管理示范中心,美方负责提供核安保专业设备。该中心现已顺利建成,它是全球规模最大、设备最全、设施最先进的核安保交流与培训中心。主要开展核安保国际交流合作、教育培训、先进技术展示、分析与测试等工作。

  示范中心的落成是近年来中美两国在核安保领域合作取得的又一重要成果。今后我们将着力提高示范中心的运行管理水平,使之成为全球一流的核安保交流与培训中心,并以此为平台,进一步加强中美两国深化核领域合作,为构筑中美新型大国关系发挥应有作用。同时,示范中心也将为推动亚太地区乃至全球核安保合作,促进核能和平利用作出重要贡献。

  问:据了解,中核集团曾计划在广东江门建设核燃料产业园,但由于当地民众强烈反对,该项目被迫取消。请您谈谈目前中国在核燃料产业园建设方面的最新进展情况。

  王毅韧:当前,我国核电发展速度较快,对核燃料的需求比较大。在核电产业相对集中的地区,建设核燃料产业园,将铀转化、铀浓缩和元件制造等核燃料生产环节集中在一起,为核电站提供“一站式”核燃料供应服务,有利于优化我国核燃料产业布局,发挥规模效益,符合十八届五中全会关于“提高质量和效益”的要求。

  目前,核燃料产业园的选址工作正在积极推进,我们将坚持科学论证、充分沟通、慎重决策的原则,科学、合理、有序推进相关工作,视核电发展对核燃料需求的情况,在“十三五”末期开工建设核燃料产业园。

  问:近年来,中国的核电发展迅速,具有自主知识产权的“华龙一号”堆型也已开工建设,中国政府正在积极推动核电走出去,请您介绍一下相关情况。

  王毅韧:经过30年的发展,中国核电走过了一条自主研发与技术引进相结合的发展道路,已形成了自己的特色,具备了参与国际竞争的优势。国家原子能机构一直以自主掌握大型先进压水堆核电技术为目标,支持有关集团公司开展自主核电技术攻关。在核工业发展“十五”和“十一五”规划中分别将此列为规划重点任务之一,共安排投资6个多亿。同时,积极协调国际原子能机构,推动“华龙一号”顺利通过其反应堆通用设计审查,为后续出口奠定了基础。“华龙一号”是在中国三十余年核电科研、设计、制造、建设和运行经验的基础上,充分借鉴国际三代核电技术先进理念,汲取福岛核事故经验反馈,采用国际最高安全标准研发设计的具有完全自主知识产权的三代核电技术。

  我国正在积极实施核电走出去战略,取得实质性进展。“华龙一号”已经落地巴基斯坦,中法就英国新建核电项目签署投资协议。同时中国还与阿根廷、罗马尼亚、南非等国签署了相关协议。当前,防城港核电和福清核电的“华龙一号”机组建设工作正有序推进,为“走出去”起到了良好的示范和参考作用。

  问:据报道,中国相关企业正在研究并考虑建造海上浮动核电站,您对此有何看法?

  王毅韧:中国是一个海洋大国,发展海上浮动核电站,对于海洋资源开采、海岛建设与开发、远洋补给等具有重要意义。国家原子能机构正积极支持开展海上浮动核电站关键技术、相关安全标准和设计规范研究,同时国正与有关国家就共同研发海上浮动核电站进行沟通。我们支持国内相关企业开展海上浮动核电站关键技术的前期研究工作,待条件成熟可开工建设示范工程。

  问:近期,关于内陆核电站的安全问题引起了网络热议,认为应当慎重决策内陆核电站建设问题。作为国家原子能机构的领导,您对内陆核电站建设有何看法?

  王毅韧:福岛核事故后,国际社会对核电安全发展高度重视,媒体和公众参与核能发展的热情空前提高。确保核电安全发展已成为各界共识。国家原子能机构一贯高度重视核电安全问题,持续投入资金开展核与辐射安全相关技术研究,形成了一大批研究成果。我国自主研发的三代核电技术,满足国际最高安全标准。

  就核电技术本身来说,并没有沿海和内陆之分。世界上在运核电机组有一半以上位于内陆地区。由于我国不少内陆地区存在一次能源资源禀赋差、能源运输压力大、能源需求缺口逐年扩大等问题,开展内陆核电站建设是十分必要的,对于促进内陆地区经济社会发展具有重要作用。

  发展内陆核电,是优化我国核电产业布局、改善能源结构、实现区域均衡发展的重要举措。国家原子能机构支持在确保安全的前提下,在内陆地区合适的厂址开工建设核电站。现在,关于内陆核电建设的安全性还存在一些争论,需要有关部门、业内专家开展进一步论证,加强与媒体和公众的沟通,澄清疑问。 (光明日报记者叶乐峰) 来源:光明网


【关闭】  【打印】
主办单位:国家国防科技工业局 地址:北京市海淀区阜成路甲8号 邮编:100048

承办单位:国家国防科技工业局新闻宣传中心 信息报送邮箱:webmaster@sastind.gov.cn

国家国防科技工业局 版权所有 京ICP备11007804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