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把一切献给党》,是一部在20世纪50年代脍炙人口的自传体小说,讲述的是一个普通工人成长为无产阶级战士的感人故事。它问世以来,至今印数达1000多万册,不仅在我国多次再版,教育影响了几代人,而且被译成多种文字,在世界各地广为流传。这本书的主人公和作者,就是中国抗日战争时期革命根据地兵工事业的开拓者、新中国第一代工人作家吴运铎。
3个月设计造出步枪,创造新四军“造枪”的记录
1917年吴运铎出生于江西萍乡安源煤矿的一个矿工家庭。1935年,煤矿不景气,大批工人失业,父亲带着一家人逃荒到了湖北的大冶煤矿。吴运铎一边在煤矿工作,一边在工人夜校上课,并加入了新四军。
军部首长得知吴运铎等是来自大冶煤矿的工人,就分配他们到修械所工作。吴运铎头脑敏捷,人也机灵,什么东西他只要看上一眼就会。一年之后,修械所扩大为兵工厂,吴运铎担任了造枪班班长。造枪对吴运铎来讲还是第一次,但吴运铎有股初生牛犊不怕虎的气概。他不气馁,不畏惧,厂里没有图纸,他就自己画。功夫不负有心人,不到3个月,凭着他的智慧和灵巧的双手,设计和制造出了枪支,创造了新四军造枪的记录。
在淮南终于有了自己的子弹厂,不仅天天生产子弹,还生产迫击炮弹、地雷
1941年9月,军部和华中局通知他们到淮南二师建立新的兵工厂。吴运铎担任了子弹厂厂长,任务是要建立一个能生产60万发子弹的工厂,军部还分配给他8个工人。吴运铎接到任务,就像接到战斗命令,当晚便心急火燎地带着工人赶到了离黄花塘30多里的小朱庄。一天,吴运铎终于打听到一个令他激动不已的消息,说以前国民党地方政府要在高良涧一带建造水闸,兴修水利,运来过一批钢材和破旧机器。日军占领南京后,那批钢材被国民党地方政府沉到了三河闸。当地区委和材料科出面招集了一批渔民,组成潜水打捞队打捞出了这批钢材。军工部又送来一部4尺皮带车床、一部皮带钻床和一部牛头刨床。
吴运铎指挥大家在庙门外搭了席棚,用土砖垒个打铁炉,支上风箱和铁钻,建立了锻工车间。同时,还建立了木型车间,设计制造冲压子弹的大冲床。
朱总司令称他是中国的保尔,《把一切献给党》一出版便一抢而光
1947年3月,吴运铎越过了几道封锁线,从烟台搭上了客轮来到大连,经过一番艰辛准备,他很快在一座荒山上建立了东北炮弹厂。为了试验新型炮弹,他曾3次被炸倒负伤,但他一直坚持在制造炮弹的第一线,直到东北解放,他制造了一批又一批炮弹,支援了辽沈战役,还为淮海战役提供了30万发炮弹。解放后,东北军区派人将吴运铎送到苏联治伤。1950年他回国,担任中南兵工厂厂长。朱总司令得知他身上还有30多块弹片没有取出仍在坚持工作时,被他的这种革命精神深深打动了,在百忙之中接见了他。他说吴运铎是中国的保尔·柯察金。顿时,吴运铎的名字传遍了长城内外大江南北。1953年他撰写出版了《把一切献给党》的传记作品,他的书只要在新华书店出现,便立即被一抢而空,大有“洛阳纸贵”之气势。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