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中国船舶工业集团公司副总经理 南大庆 军民融合并不是一个新名词。纵观世界 强国的崛起之路,都把军民融合作为实现快速 发展的重要途径。在新的历史时期,特别是十 八大以来,党中央将军民融合发展上升为国家 战略,从探索经济建设和国防建设协调发展规 律的高度阐述了军民融合发展的重大意义和 努力方向。实施军民融合发展战略,实质是要 更好地统筹经济建设与国防建设。作为国家 战略性产业,国防科技工业是国家安全和国防 建设的脊梁,既属于国防建设的范畴,又属于 经济建设的领域,是天然的军民融合载体,也 是军民融合最重要的领域。正如许达哲局长在《求是》发表的文章所言,国防科技工业要坚持 寓军于民,植根国家科技和工业基础,融入国家“大安全、大防务”体系之中,融入国民经济体系之中,由军民结合推进到军民融合深度发展的新阶段。 船舶工业具有鲜明的军民融合特征,是我 国国防科技工业中市场开放程度最高、军民转换效率最优、军民结合最深的行业。作为我国船舶工业和国防装备建设的中坚力量,中船集团自成立以来,始终以服务国家战略为政治责任和根本使命,在军民两大领域开放共享,互通互融,为我国发展海洋经济、维护海洋权益 提供了坚实的装备保障和技术支撑。围绕今天论坛的主题,我就中船集团在军民融合深度发展方面的经验和做法,以及在新形势下推动 我国船舶工业军民融合深度发展的思考,与大家共同交流探讨。 首先,军民融合发展是历史的必然选择, 船舶工业的发展史就是一部军民融合史。 船舶工业是为国防建设、海洋开发和航运业提供技术装备的综合性产业,是事关国防安全和国民经济发展的战略性产业,中国的船舶 工业经过几代人的不懈努力,逐步形成了军民高度融合的发展格局。船舶工业的军民融合既是各方共同努力的结果,也是其本质属性使然,船舶工业既有“军工”特性,又有“民用”基础,军用舰艇是海军保卫国家主权和海上安全的主要装备,而民用船舶则是人类利用海洋发展经济的重要载体。从建造的角度看,两者的技术基本同源,设施基本通用,工艺基本相似, 流程基本相同。两者融合发展既可以相互借鉴,实现优势互补,也可以降低成本,提高资源的利用率,发挥1+1>2 的作用。可以说,船舶工业是军民融合程度最高、军民转换障碍最少的行业。 中国船舶工业因军而生,因民而兴,在军 民融合发展方面拥有深厚的历史渊源和血脉 传承,积淀了凝重厚实的军民融合文化底蕴。 创建于1865年的江南机器制造总局,也就是中 船集团旗下江南造船集团的前身,在诞生之初 就肩负着富国强军的使命,为我国生产了第一 炉钢、第一门炮、第一艘蒸汽动力军舰,成为了中国军民融合发展的企业先锋。新中国成立后,我国船舶工业以军工生产起步,通过自主研制与引进技术相结合,为人民海军打造“海上钢铁长城”做出了重要贡献。改革开放后, 我国船舶工业积极贯彻小平同志“中国的船舶 要出口,要打进国际市场”的指示,成为第一个“军转民”走向世界的改革开放先锋,将军品生产能力应用于民品生产,在不断提高民用船舶制造国际竞争力的同时,又反过来强化了军用 舰船建造的核心能力。总的来看,我国船舶工业先后经历了“以军为主”“以军带民”“寓军于民”等阶段,走出了一条具有中国特色的军民 融合发展之路。 其次,军民融合发展是现实的必然要求, 中船集团军民融合的范围不断拓宽,层次持续 加深,效益显著提高。 作为中国船舶工业的中坚力量,中船集 团始终把履行富国强军使命和引领行业发展 作为推动军民融合深度发展的根本出发点。 在国家相关部委和军队的大力支持下,我们 认真贯彻落实中央关于军民融合的决策部署,不断拓宽融合的范围,持续加深融合的层 次 ,进一步提高融合的效益 ,在文化共融、能力共享和技术共用等方面实现了协同发展, 为集团转型发展战略的实施奠定了坚实基础。下面就中船集团军民融合的做法谈三点经验。 一是军工文化为推动军民融合深度发展 提供了不竭的精神动力。在履行国防建设使 命的过程中,我们继承和发扬“爱国奉献、求实 创新、自强不息、打造一流”的百年江南精神, 形成了以服务国家为己任的军工文化,不断强化国家利益至上的核心价值观,以高度的责任感和使命感,按期保质完成了各项军品研制任务,打造了一大批质量可靠、性能优良的武器装备。同时,我们把弘扬军工文化作为集团企业文化建设的核心主线,辐射到集团科研生产工作的全局,在引领船舶行业发展、建设世界一流造船集团的历程中发挥了重要的精神支柱与文化根基作用。 二是统筹军民能力建设为推动军民融合 深度发展提供了基础平台和条件保障。在规划和投资能力建设时,我们始终坚持军民结合的发展原则,统筹考虑建设内容的军民两用属性,整合一套资源,形成军民两种能力, 并推动两者相互转化、相互促进。一方面,依托和利用大型军用舰船生产设施,我们大幅提升了船舶建造水平,成功建造了一大批填补国内空白、打破国外垄断的民用先进船舶和海洋工程装备,如“海洋石油 981”号 3000米深水半潜式钻井平台、大型液化天然气船 等。另一方面,我们借鉴区域造船等先进民船建造模式和工艺,不断提升军用舰船的建造质量和水平。 三是军民技术的双向转化为推动军民融 合深度发展提供技术支撑。多年来,我们始终 将推动“ 军民技术双向转化 ”和“ 军 民两用技术”开发作为提高保军能力、提升核心竞争力和自主研发能力的重要途径,在舰船设计建造、动力装备研制、信息控制产品开发等军民两用领域加大技术攻关力度,实现了军民品技术水平的同步大幅提升。舰船建造关键工艺与管理模式实现了军民产品共享,舰船动力装置核心技术成功应用于民用船舶动力及发电领域,航空保障技术、水声技术等军用技术向 民用产品转化成果显著。 最后,军民融合发展是未来的必由之路, 中船集团将牢牢把握新的历史机遇,持续推动 军民融合深度发展。 军民融合发展是实现富国强军的战略抉 择,也是贯彻落实“四个全面”战略布局的应有之义。十八大以来,习近平总书记多次强调, 要推动国防科技工业军民融合深度发展,更好地践行支撑军队和国防建设、推动科技进步和服务国民经济发展的光荣使命。十八届三中全会更是把推动军民融合深度发展,作为深化国防和军队改革的三大任务之一。应该说,国防科技工业军民融合迎来了前所未有的发展机遇期。 对于坚定不移走军民融合发展道路的中 船集团而言,新时期新阶段迎来了新的历史 机遇,海洋强国和“一带一路”的国家战略 为我们履行富国强军使命指明了方向,振兴船 舶工业的一系列政策和《中国制造2025》规 划为我们在船市寒冬中砥砺奋进坚定了信心和希望。 中船集团将深入贯彻落实国家关于军民 融合深度发展的总体部署,将军民融合深度发 展放在集团总体战略中进行统筹和谋划。一 是加强军民融合发展的体系建设和顶层设计, 逐步构建涵盖“总体研制能力、系统研制能力及核心设备研制能力”的三层核心能力体系, 不断强化并突出体系顶层研究、总体研发设计、总装建造“三位 一 体”的总体研 制能力优势,以军民共架构的核心能力体系统揽和牵引各领域产业发展。二是建立完善适应军民融合深度发展的体制机制,在打通军民融合通道上下工夫,在提高军民资源共享水平上出实招,在军民资源和技术有效转化上见成效,从规划投资、研发设计、生产制造、服务保障、市场经营和资本运作等各领域、各环节协同推进军民融合深度发展机制建设,着力打造军民融合的科技创新平台、军民一体的生产资源平台、军民互动的市场运作平台,逐步形成全要素、多领域、深层次、高效益的军民融合深度发展新格局。 “交流共享、凝聚共识”是本次论坛的主题,今天与各军工集团在军民融合方面交流经验,受益良多。中船集团将一如既往地坚定不移走军民融合发展道路,在新形势下以更大的决心和勇气贯彻落实军民融合深度发展战略, 认真履行党和国家赋予我们的历史使命,为我国的国防建设和国民经济发展做出更大的贡献。(来源:中国船舶工业集团公司)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