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高端论坛
中航工业:中航工业军民融合发展的实践与思考
发布时间:2015-07-17

中国航空工业集团公司副总经理 耿汝光

  

  近年来中航工业军民融合发展的简单概述

  中航工业以“航空报国、强军富民”为宗旨,将军民融合作为集团公司发展壮大的重要途径,积极将军用技术和航空技术融入广阔的民用领域。“十二五”期间,经济规模持续扩大,综合实力大幅提升。2011-2014年中航工业年均经济增速17.1%,其中2014年共实现销售收入3940亿元,世界500强排名由第330位上升至第178位;2015年品牌价值名列《中国500最具价值品牌》第25位,首次超千亿达到了1008.69亿元。

  在民用航空领域,“新舟60”涡桨支线飞机累计订单达212架、出口亚非拉14个国家,目前“新舟”700飞机已启动研制;运12F成为首款出口到西方发达国家的民用飞机,美国维信航空公司采购20架用于旅游观光和短途客货运输。AC系列直升机前景看好,AC311、AC312、AC313等取得中国民航适航证和型号合格证,其中AC312已累计获取国内发明专利48项,国内实用新型专利94项,目前已交付用户36架,是目前国产民用直升机交付批量最大、最成熟的机型。通用航空产业规模持续扩大,AG600大型灭火/水上救援水陆两栖飞机等项目进展顺利;公务机系列的领航150取得40架意向订单、已签订8架采购合同。中航工业承担了C919大型客机绝大多数结构件和主要系统的研制工作,是C919大型客机和ARJ21支线客机的主要供应商;2014年转包生产交付额突破13亿美元,在部分产品上,中航工业已成为世界航空制造巨头的主要或唯一供应商,如全球在使用中的波音B737垂尾约有70%为中航工业生产,B787方向舵均为中航工业生产,为空客天津A320总装线配套的A320机翼生产速率已达到月产4架份。另外,民机国际合作业务正在向转包业务以外的领域拓展,中航工业与波音、空客等在座椅、内饰等方面正开展积极合作,如中航工业航宇嘉泰已成为波音少数具有资质的座椅供应商,计划2016年取得波音生产线装机资质。

  在非航空产业方面,中航工业正在加速做强做优,形成了交通运输、电子信息、电力电气、通用与专用设备、能源与新材料等五大优质产业集群。近年来,相继完成了对美国耐世特、日本NEC液晶等全球知名企业的并购,使汽车传动系统、汽车转向系统、中小尺寸液晶显示器等的技术水平和生产规模居于国内第一、国际领先的地位。天马液晶依托航空座舱显示控制技术及人机工程技术,不断加大研发投入和资本运作力度,目前已稳居国内中小尺寸液晶显示面板市场的龙头地位,已累计获取专利500余项,产品已广泛应用于智能手机、平板电脑、智能穿戴等众多领域。中航锂电综合实力稳居国内动力电池第一梯队,动力锂电池和动力电源模块入选国家工信部推荐车型目录共计63批,公告总车型数121款,产品在纯电动客车、特种车公告数量和公告总数量三个指标中排名第一。燃气轮机也有重大进展,R0110、QD128等民用燃机的研制和市场销售不断取得新突破;1600KW车载燃气轮机以航空发动机改型燃气轮机作为动力源,是自主研发的国内首台功率最大的车载式发电机组,已为上海APEC国际会议、北京奥运、国家“两会”、北京“两会”、探月工程等重大活动提供电力保障,取得了良好的社会效应。

  “十三五”期间,中航工业将继续推进军民融合,形成“军航与防务、民用航空、工业制造、现代服务业”四大业务领域,致力于构建军民互补、产融互动、可持续发展的产业格局。

  中航工业促进军民融合发展的思路与实践

  2008年中航工业重组后,集团公司对航空军品、航空民品和非航空产业明确了发展目标并制定了相应的激励政策。分别制订了大力发展民用航空产品、燃气轮机、非航空民品产业的实施细则,分别对各类产业进行专项政策扶助和资源配套支持,分别设立了民用飞机、燃气轮机和非航空民品专项产业发展基金。此外,通过积极推进军民融合式武器装备科研生产体制机制建设、努力构建军民融合式科研生产能力体系等战略举措,这些年在军民融合发展的推进过程中,成功进行了实践和探索。

  在战略引导和政策激励方面,我们始终坚持三个方向:

  一是坚持走“军转民”之路,加大民用航空产品的研制力度。从发展战略来说,民用飞机和民用发动机是中航工业最重要的民品,也属于制造业中附加值最高的产业之一。据测算,一个航空项目发展10年后,技术转移比为1:16,就业带动比为1:12。中航工业充分利用航空工业产业链条长、辐射面宽、联带效应强的特点,重点发展民用支线客机、民用直升机、通用飞机、民用发动机。面向全球市场,中航工业正在全新研制的新一代70座级涡桨支线飞机——“新舟”700,可以满足全球各种支线民航运输的运营环境要求;拟配装民用客机的国产大涵道比商用航空发动机正在研制中,在节能环保和便捷维护方面将实现突破;针对遥感测绘、应急救援、边防巡视等需求的“鹞鹰”无人机,具有长航时、大载荷等绝对优势。针对国内市场需求,通过合作开展支线航空运营、通用航空运营等新型交通运输业务,带动地方经济转型升级和区域经济发展。面向国际市场,通过转包生产、军贸等方式,融入航空产业全球化分工体系中,通过项目合作提升自身的制造技术、工艺能力和管理水平。

  二是坚定“寓军于民”理念,加大军民通用产业的投资力度。中航工业涉及到诸多方面的基础领域,如高端制造技术、液压传动技术、电子控制技术、新材料应用技术、数字化协同技术等方面均处于领先地位。近年来,我们在自动化机械研发、智能设备制造方面稳步推进,如:利用自身积累对锂电池生产线的制造设备和工艺流程进行改造,使生产线技术接近国际先进水平;天马液晶的显示面板、深南电路的封装基板、中航光电的光电连接器等电子信息产品在全球市场竞争中领先,主打产品利润率基本保持在6%以上;汽车零部件产业通过一系列的重组整合,产品结构向高附加值产品集中,客户结构向国内国际主流整车厂以及一级供应商集中;“爱维克500S”中巴车依托航空制造优势及国际先进乘用车设计理念,是一款由中航工业历时3年,严格按照乘用车开发程序和标准、借鉴飞机座舱布局设计,自主研发的一款民族品牌高端商务客车;此外还把已在航空成熟应用的复合材料技术向汽车市场转移,成功研制出复材大巴车身、复材油罐车罐体等满足汽车轻量化需求的产品;将专用车产业优势和冷藏技术优势相结合,研制开发高性价比的冷藏车,用冷链物流带动相关制造业。中航工业对绿色能源产业非常关注,利用航空技术优势开发出市场认可的风电叶片、锂离子动力电池和碟式斯特林太阳能发电装置等产品,投资风电、太阳能、工业余能回收和利用、燃机发电等新能源项目。

  三是拓宽“军民结合”渠道,聚集社会各界力量协同发展。一方面积极推动所属企业融入所在地区域经济发展圈,与地方政府合资建设航空科研生产基地,改变了以往依靠国家单一投资建设航空工业的局面,通过引入地方和社会股东,全面建立现代企业制度,在体制机制上促进了航空企业的改革发展。与北京市政府合资成立发动机产业基地;与天津市政府、珠海市政府合资成立专业化公司等。另一方面是加大与高等院校开展产学研结合的力度、深化与国有企业和民营企业的合作,调动国家级专业研究机构、社会公共资源和民营资本参与到军民融合发展中来,同时带动了地方经济和产业结构的优化升级。已与中国科学院、清华大学、北航、西工大、上海交大、厦门大学、四川大学、合肥工业大学、大连理工大学等13家签署战略合作协议,在新材料和新工艺等方面进行产学研合作;基于“互联网+”思路创建“中航联创网”,将中航工业内部资源与社会资源进行军民融合、互联互通、联合创新、协同创业;通过市场化运作并购的专用车业务、电线电缆业务、半导体电子芯片业务、称重传感器和应变计业务等,实现了优势互补与合作共赢;通过设立幸福航空公司为西部地区提供客货运输服务,合作筹建几家通用航空运营公司开展城际间的通航运营。

  在产业选择和操作路径方面,我们始终坚持三项原则:

  一是从技术相关入手,做大做强军民结合的优势产品。切实发挥航空技术优势,大力发展军民两用技术产品、培养军民两用技术专业人才,把控制系统、传动系统、液压专用技术向相关军工行业和高端民用产业转移。要充分利用好国家有关优惠政策,做好战略性新兴产业和军用技术推广项目,不断提升民品企业的技术创新水平和科研开发能力,促进军用技术推广。

  二是从市场相关入手,创新民品的商业模式和增长方式。加快产业结构调整,通过投资主体多元化,规范建立现代企业制度,培育并打造核心能力突出的民品企业。设立中航资本公司推动产融结合,为民用产业发展提供强有力支持;创新商业模式,强化“二、三产业”联动效应,以二产带三产,以三产促二产,改变过去单一的产品制造模式;将制造业和服务业相结合,通过制造服务化和服务制造化,在延伸产业链和重塑价值链方面下功夫,打造附加值较高的产业群和客户群。

  三是从资源相关入手,加快重点民品重组整合和市场并购。加快民品资产重组的步伐,通过兼并、重组,把宝贵的优势资源集中到少数有实力、有前景的企业,逐步形成几家具有雄厚科技能力、经济实力和强大创新力、竞争力的大型民品企业。重塑大、中、小企业链的关系,进而推进民品产业结构的集中化、合理化,形成以上市公司为核心的集团民品主体结构。此外,利用中航工业的品牌优势,与地方政府和知名企业深度合作,进入国家定点扶持的专业产业基地,取得地方政府的产业政策支持,以及资金、资产、资源等多方面的支持。(来源:中国航空工业集团公司)

主办单位: 中国和平利用军工技术协会
协办单位: 中国核工业集团公司、 中国核工业建设集团公司、 中国航天科技集团公司、 中国航天科工集团公司、 中国航空工业集团公司
  中国船舶工业集团公司、中国船舶重工集团公司、 中国兵器工业集团公司、 中国兵器装备集团公司、 中国电子科技集团公司
  中国电子信息产业集团有限公司、中国工程物理研究院
承办单位: 国家国防科技工业局新闻宣传中心、工业和信息化部软件与集成电路促进中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