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中国核工业集团公司总经济师 黄敏刚 今年是我国核工业创建60周年,习近平总书记做出了重要批示,指出核工业要坚持安全发展、创新发展,坚持和平利用核能,指出了核工业军民融合的发展方向,从强国强军和民族复兴的战略高度,指明了核工业新时期的发展道路。核工业是高科技战略产业,是国家安全重要基石。当前,我国核工业正处于由大到强的关键时期,认真贯彻落实习近平总书记的要求,以军民融合深度 发展推动核工业实现富国强军的使命, 是顺应时代潮流的重大决策,是推动事业发展的根本遵循。 军民融合深度发展 是核工业由大到强的必由之路
核工业是典型的军民融合产业,技术和产业的多个环节都具有军民两用特点。核电的反应堆技术与核动力技术反应堆堆芯、燃料组件、安全防护等多个环节,都采用相同或十分相似的工艺。铀资源和核燃料,从铀矿勘查采冶、纯化转化、浓缩到核燃料元件生产,都是军民两用的基础环节。核科研开发、核安全安保、核事故应急、核人才培训等可以军民 共用。装备制造、仪器仪表、仪控系统、材料、化工等配套领域也军民通用。 核工业从1955年创建以来,经历了从以军为主到军民结合的两个 30 年。核工业的第一个30年以军为主,取得了“两弹一艇”的辉煌成就,建立了门类齐全、专业配套的核科技工业体系,形成了一 支高素质的核科技专业队伍,使我国成为拥有“两弹一艇”战略核力量的国家, 确立了核大国地位。第二个30年,核工业逐步实现军民结合,重点转向为国民经济服务。核工业相关的基础科研、核燃料循环、装备制造等产业得到了保存和发展。核工业实现了核电的起步和发展,依靠在军用核技术方面积累的能力和经验,自主设计建造了秦山核电站,同 期通过引进全套设备,建造了大亚湾核 电站。 通过30年发展,我国核电产业已经初具规模,在运核电机组26台,总装机容量2442万千瓦,世界排名第5;在建机组24台,总装机容量2625万千瓦,占世界在建总装机容量的36%,居世界第一。同时,核工业的技术水平也不断提升,如我国自主知识产权的三代核电技术“华龙 一号”,是在我国30余年核电科研、设计、制造、建设和运行经验的基础上开发的,符合国际最高安全标准的三代核电机型。今年5月7日,“华龙一号”示范工程 已经在福清5、6号机组正式开工,工程建设正在紧锣密鼓地推进,我国自主三代核电技术已经进入了世界先进行列,在国际市场上具有较强的竞争力。
核工业军民融合发展 具有十分广阔的前景 党的十八大以来,核工业迈入新的历史时期。十八大提出,要建设与我国国际地位相称、与国家安全和发展利益相适应的巩固国防和强大军队。在国家安全委员会第一次会议上,习近平总书记首次明确核安全是国家安全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确保国家战略核安全是核工业新的、更高的历史使命,核工业在国家安全和国民经济建设中的地位越来越重要,要实现这一目标,巩固核大国地位,必须建设强大核工业,未来前景十分 广阔。 核电是我国能源结构的重要组成部分,是非化石能源的主力能源,是保障能源安全的战略选择。几乎所有的发达国家都建有核电站,并将核能作为能源结构的重要部分。不仅能源资源匮乏的国家对核能发展尤为重视,即使能源十分丰富的国家,如美国、俄罗斯、加拿大,甚至阿联酋、沙特等中东国家,也在大力发展核能。核能是优化能源结构、减排温室气体和解决能源污染的有效手段。我国以煤为主的能源结构已经难以为继, 导致的雾霾问题已成为“国家之痛”,环境承载力已经达到了极限,能源结构亟待调整。核电几乎不排放二氧化碳、二氧化硫、粉尘和氮氧化合物。2014年,我国核电发电1238亿千瓦时,与同等发电量的煤炭发电相比,核电节约标准煤 5000 万吨,减排二氧化碳 1.2 亿吨,减排效果十分明显。我国核电规模化发展已经起步,2014年核电发电量占比为 2.4%, 但还远低于14%的世界平均水平,未来有很大增长空间。 核电“走出去”已成为国家战略,是代表国家实力的国之重器,是国家新名片。这对带动装备制造业走向高端,打造中国经济“升级版”意义重大。以“华龙一号”为例,出口“华龙一号”,设备设计、制造、建安施工、技术支持均由国内提供,单台机组需要 8万余台套设备,国内可有200余家企业参与制造和建设,可 创造约15万个就业机会,核电出口拉动我国经济增长和结构调整的作用十分明显、潜力非常巨大。目前,全球核电已呈现出加速回暖的态势,据国际原子能机构测算,有70多个国家已经或正在计划发展核电,且这些国家大部分都在“一带一路”沿线上,市场前景广阔。我国已经具备了核电“走出去”的基础和能力,“华 龙一号”已经在海外落地生根,2020年前,“华龙一号”在海外将有多台机组开工建设,核电“走出去”呈现良好态势。 当前,世界核市场格局正在发生深刻变化,给我国核电走向世界,引领国际核工业发展提供了难得的历史机遇。从传统核电出口强国美、法、德、日、俄等五国情况来看,美、法国内市场小,企业业绩下滑;德、日因本国的核能政策而导致核工业发展遇到困境;仅有俄罗斯核工 业企业势头十分强劲。我国经济实力、外交影响力、产业配套能力越来越强,国内核电正处于产业规模化发展期、技术创新的加速期,这正是中国核工业走向国际的大好时机。只要抓住这一机遇, 我国将成为世界核强国,引领世界核工业的发展。 核技术是现代科技的制高点,汇集了当前最新的尖端技术,是社会现代化的标志,在各领域应用十分广泛。据统计,美国和日本的国民生产总值(GDP) 中核技术的贡献约占3%~4%。2010年, 美国核技术产生的年产值约为 4000 亿美元,日本约为 800 亿美元(不包括核能)。 而同年,我国核技术应用产业约 1000 亿元人民币,远远低于发达国家水平,我国核技术应用潜力巨大。未来核技术应用将在材料改性、农业与环境、测量技术、公众安全、核医学等领域有更大的发展, 这将成为核工业军民融合深度发展的一个重要方面。 努力加快核工业 军民融合深度发展
加快核工业军民融合深度发展,必须将核军工科研生产根植于产业经济发展的体系当中,正确把握产业发展和国 防建设的关系,增强军民转换能力,形成全要素、多领域、高效益的军民深度融合发展格局。 一是完善体制机制,加大核科技工业体系开放,加强军民良性互动。一方面,要大力加强与军方的合作与交流,完善军民互动的体制机制。围绕关键技术、前沿技术开展军民单位联合攻关。形成定期会商、信息通报、人员交流、行动协同等工作机制。做好需求方与供给方紧密衔接,确保信息共享、资源对接、形成合力。另一方面,要充分利用国内 外各类资源,有针对性地进行合作,兼容 并包,向多层次多领域的开放合作转变, 特别是在高新技术以及材料、工艺、装备 等领域,进一步提升核心竞争力,推动核科技创新步伐和产业技术进步,加快融入国民经济发展。 二是做大产业基础,打造代表国家核工业实力和能力的战略性平台。新时期,核工业企业只有做强做优做大,才能具有自主发展的能力和强大的核心竞争力。要进一步向产业链上下游、价值链 方向主动融合、扩张延伸。形成能够体 现国家意志、满足军用和民用需求、具有强大核心竞争力的,可以与国际核工业巨头同台竞技的一流企业,实现军民融合的一体化发展。 三是加强军民技术互动,推动军民融合重点项目。当前,我国核工业的军和民都处于快速发展的时期。一批军用技术取得了重要成果,大量民用技术已经达到了世界先进水平。这些技术很大一部分都可以军民两用,或者具有军民两用的潜力,要从多个方面加强技术的军民相互转化和相互促进。同时,要努力统筹好、衔接好国家对重大科技项目、科研体系建设、基础科研的投入与企业自主研发投入,以重大项目驱动、重要工程建设为抓手,促进技术创新,实现军民 两用技术在更大领域、更广泛层面的推广应用。 我国核工业已经走过了60年的历 程,当前和未来一个时期,正是我国由核大国向强国迈进的关键时期。让我们努力推动核工业的军民融合深度发展,争取用10~15年时间,即在 2030 年前使我国核工业核心能力、创新实力、产业发展基础极大增强,与国际充分接轨,从军和民的水平上进入国际核强国行列;力争用30年时间,即到我国建国100年前后, 达到世界领先水平,成为能与美、俄并驾 齐驱的最先进的核强国。让我们共同努力,用核能梦助推强军梦,实现强国梦, 续写我国核工业新的辉煌篇章!(来源:中国核工业集团公司)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