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杭州出发,沿杭浦高速一路向西北行驶,沿途可见一座座高压铁塔,搭载着细密的电线遥遥伸向远方,及至绵延的秦山山脉,方才戛然而止。 日前,记者来到素有“中国大陆核电发源地”之称的海盐,一探核电的奥秘。 据介绍,目前世界上的核电厂都是通过核裂变形式产生能量来发电。可用作核燃料的原子铀-235,在中子轰击下裂变成两个更轻的原子核,同时放出2到3个新的自由中子;新中子再去轰击原子核引起第二代裂变,由此代代相传。核能,正是来自这种链式的核裂变反应。 科学实验表明,1吨铀-235裂变后产生的能量可发电50亿千瓦时,相当于燃烧标准煤330万吨。截至2013年底,秦山核电基地累计安全发电2973亿千瓦时,相当于为国家节约标煤9507万吨(等于160万节火车皮装煤量),减排二氧化碳约2.92亿吨。 由核裂变产生的链式反应,因为可控,才能真正运用于电力生产,为千家万户带来温暖和光明。而操控这种反应的工作人员,通常被称为“黄金人”。 “黄金人”何以得名?秦山核电模拟机培训教员李洋龙告诉记者,核电发展之初,操纵员一般被派往国外培训,一小时的培训费用就是几千元人民币,全部培训时间加起来有上千个小时,而这还不包括他们在国外的生活费以及日常的工资。培养一名核反应堆操纵员,等同于培养战斗机飞行员,其花费贵比黄金。 除了高昂的培训费用,极为严苛的培训考试是炼就“黄金人”的“三昧真火”。作为“黄金人”的老师,李洋龙自身也是从重重考试中突围而出的一名“黄金人”。“核反应堆操纵员不容许失败,他必须具有极为熟练的专业技能以及一流的心理素质,在任何一方面都不能有瑕疵。”李洋龙介绍,在秦山核电,每年参与选拔的学员约有七八十人,但最终能够成为“黄金人”的仅有5到6人。 与此同时,秦山核电还采取了极为严密的纵深防御措施,主要包括为防止放射性物质外逸而设计的“4道屏障”,以及针对可能发生的各类核电事故所部署的“5道防线”。 自 2013 年起,海盐县政府与秦山核电基地联合开展了“核电科普宣传教育三年行动计划”。去年,海盐共开展了33项核电科普宣传活动,约7.3万人次接受核电科普宣传教育,其中4000余人走进核电站参观学习。 “我们海盐人是大气的。”海盐县政府一位工作人员这样说。简单的话语里,凝结着海盐为核电发展所做的奉献与努力。不断进行核电科普宣传,消除人们对核电的误解便是其中一例。 从与核电建设、运营相关的企业,到为沟通核电站与主城区而建设的秦山大道,如今海盐各处都烙上了核电的印迹。 与此同时,海盐这座海滨小城,近年来也在巨大的核能驱动之下走上了经济快速发展的道路。2004 至 2012年,核电税收形成地方财政收入累计15.4亿元,累计缴纳教育附加税5.5亿元、城建税5.86亿元、个人所得税6.64亿元、社保缴费 5.1 亿元。2013 年,核电税收形成地方财政收入为 6.71 亿元。核电收入不断推动着地方教育、基础设施建设和社会福利等各方面的发展。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