香港文汇报讯记者郑伊莎 今年是人类踏足月球45周年,近年中国“嫦娥”探月工程取得骄人成果,当中参与探月工程的科研专家功不可没。嫦娥三号探测器系统副总设计师张熇和贾阳昨日接受香港文汇报专访时表示,香港科研人员思维创新,具前瞻性,两地科研人员紧密合作,未来将有更大潜在合作空间。
负责设计嫦娥三号着陆器的张熇表示,通过与研发嫦娥三号“相机指向机构系统”的理大工业系统及工程学系教授容启亮合作,发现香港科研人员设计大胆、创新,接近国际水平。她举例指,理大“指向系统”的设计是电线往仪器里面走,具备创新元素,“我们团队对航天产品的设计会保守一点,以确保万无一失,而香港的设计就比较大胆”,若保持设计创新,更全面控制质量成效,产品将更优秀。
贾阳:下站火星 与港有合作空间
负责设计玉兔号月球车的贾阳指,探测火星是其下一个目标,当中本港科研学者也有一定的合作空间。他解释指,部分香港学者与海外教授已就火星探索展开研究工作,另因火星的地形较月球复杂,而本港学者在火星表面图像的研究与数据分析,相信可为内地航天工作提供不少意见。
贾阳、张熇将在港逗留3天,二人与国家航天局的团队亦把握机会与理大及科大的学者会面。张熇表示,香港对内地而言是一个窗口,可引入更多国际的创新思维,期望彼此有更多交流与合作,促进国家航天事业的发展。她也欢迎有志参与国家航天研究的本港年轻人应征加入其研究团队,而曾在港参与航天研究项目的本港研究生,具备一定的经验,将更有优势。贾阳也寄语有志于航天事业的年轻人,“如果我们每个人都做一颗不甘平静的水滴,那么深空探测的大海,将掀起怎样的波澜?”
图为嫦娥三号着陆器实物模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