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公报记者成野报道:正值探月工程立项十周年,由国家航天局和香港民政事务局主办的“九天揽月─中国探月工程展”,于7月21日至8月24日于香港科学馆展出,以一万五千平方呎的展馆系统地呈现中国探月工程之成就。包括着陆探测器和玉兔号月球车一比一模型、香港理工大学参与研发的相机指向机构系统等,观众更可通过互动设备远程操控月球车。展览开幕礼于昨日举行。

 
香港科学家同参与

 
  出席昨日开幕礼的主礼嘉宾,包括国家航天局副局长张建华、香港特区政务司司长林郑月娥、中联办副主任王志民、驻港特派员公署副特派员胡建中、国务院港澳办联络司副司长周骏、国家航天局综合司司长吴志坚、中国探月工程副总指挥李本正、中国探月工程总设计师吴伟仁、中国载人航天工程办公室新闻局副局长刘程、中国航天科技集团公司总工程师孙为钢、中国电子科技集团公司副总经理毛远建、中国科学院月球与深空探测总体部主任刘晓群、香港理工大学副校长卫炳江、香港中华总商会会长和旭日集团有限公司董事长杨钊、香港中华总商会副会长方文雄、招商局集团有限公司总经理李晓鹏,以及康乐及文化事务署署长李美嫦。
 
  林郑月娥于开幕礼致辞表示,昨日为人类登月45周年,月球的独特位置和环境资源,吸引无数天文学家,倾尽心力希望揭开它的神秘面纱。她说:“中国的航天事业经过几十年的努力和发展,不断取得突破,丰硕的成果有目共睹。嫦娥三号任务的成功,为往后的探月工程起了承先启后的作用,意义非常重大。我们相信,随着中国航天科技的发展,中华民族很快就能够踏足月球,为人类的宇宙探索带来新的希望。”同时,她对香港科学家参与探月感到高兴,“我们十分荣幸香港理工大学能够参与这项重要的计划,为国家的航天事业出一分力。”
 
  张建华表示,从嫦娥一号开始,中国人探月之梦变成现实。骄人成绩中亦凝聚香港科学家心血。在一期工程期间,香港四所大学的五位科学家进入科学应用专家委员会。二期工程中,香港理工大学参与研发的关键设备,发挥了重要作用。“在后续任务中,将与香港科学家继续携手。”他又说,希望这次展览促进香港与内地的科学文化交流,冀更多青少年投身科学。

 
玉兔号月球车瞩目

 
  走进展厅,最显眼的就是嫦娥三号着陆器与“玉兔号”月球车之一比一模型。许多人都对它们在月球上的“对视”记忆犹新──月球车告别着陆器,停顿后,与着陆器互拍,留下珍贵影像。在展厅中,我们可以看见玉兔号月球车呈长方形盒状,长1.5米,宽1米,高1.1米,有六个轮子,两片可以摺叠的太阳能电池板,一个地月对话通讯天线,四个位于顶部的导航相机与前后方的避障相机以及一个负责钻孔、研磨和採样的机械臂。科学馆馆长陈淑文表示,玉兔号以太阳能电池板与核电池共同供电,当没有阳光的时候,太阳板将关闭,节约能量。同时,玉兔号的材料,可耐受月面摄氏300度的温差。
 
  本次展览亦展出嫦娥一号携带的全景相机、测月雷达、粒子激发X射线谱仪、红外光谱仪,嫦娥二号携带的高分辨率CCD相机等诸多高科技产品,以及多幅嫦娥三号拍摄的真实月面照片等一大批珍贵的实物和影像资料。亦有十四组实物,包括玉兔号的测月雷达天线、相机等。科学馆馆长陈淑文表示,部分探月工程的仪器在升空后,都会一直留在月球,不会再返回地球,因此只能以一比一的模型展示。
 
  “九天揽月─中国探月工程展”专设科普互动展区,市民可以测量自己在地球、水星、月球的体重,还可以通过遥控月球车亲身体验探月之旅。同场展出的还有文化艺术展区,呈现以“九天揽月”为主题的书法绘画,以及瓷器雕塑。本次展览由香港中华总商会、旭日集团有限公司贊助。

 

 

出席开幕礼众嘉宾合影(大公报记者麦润田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