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公报记者刘毅报道:香港科学馆举办“九天揽月——中国探月工程展”今日开展。上周六,中国探月工程专家在香港科学馆演讲厅主讲“九天揽月——探月话嫦娥”科普讲座,中国探月工程总设计师吴伟仁介绍了世界各地探月发展、中国探月工程的科技创新成就等,同行的其他专家也各自分享了从事探月工程的心路历程,以增加香港人对中国航天技术发展的认识,并启发青少年对航天科技的爱好。
理大研制采样机械
当日讲座由香港理工大学工业及系统工程学系教授及副系主任容启亮主持,现场座无虚席。吴伟仁由探月目的开始,介绍世界各地探月发展和中国在探月工程的突出成果,解释嫦娥三号的世界首创,如首次利用无人自动月基光学眼镜开展重要天体光变的长期连续无污染监测和巡天观测、首次在月面上用极紫外相机对地球空间等离子体层实施大视域整体极紫外成像,以及首次利用测月雷达实现“边走边探”,形成月球地质剖面。
吴伟仁指出,嫦娥三号着陆器进入第八个月昼,一切工作正常。月球车玉兔号移动机械出现短路故障;以异常状态进入第八月昼,个别设备状态逐步退化。他于讲座上亦提及,2017年前后,探月工程已经进入第三期,将实现月面採样,香港理工大学参加采样机械工作。未来的“嫦娥五号”计划将在2020年前发射。
为了让观众更立体了解探月工作,吴伟仁于讲座上展示从未公开过的嫦娥三号登陆月球瞬间的月面影像。“相比较当时的美苏军事竞赛,中国不搞竞赛,我们的探月工程有理性的态度,是以科学探测、认识月球为主,再用以地球研究。”吴伟仁说。
分享探月惊险经历
中国探月工程嫦娥三号探测器系统副总设计师(负责玉兔号月球车设计)贾阳于讲座上说,嫦娥三号的任务是“落月”,实现中国航天器首次地外天体软着陆。它不是返回式卫星,没有另带一颗运载火箭用于返回地面。完成任务后,嫦娥三号和“小兔子”将永驻月宫。他亦呈现探月组工作生活的点点滴滴,为模拟高温、乾燥、少风的月球环境,一行设计师曾在新疆沙漠进行了长达一个月的严峻实验,艰苦之外,还在沙漠上进行摄影比赛,举起相机拍下戈壁沙漠的伟岸影像。当中的优秀摄影作品被贾阳在讲座上播放。
着陆器设计的嫦娥三号探测器系统副总设计师张熇,则于讲座现场与观众分享一回“箭在弦上”的经历:一次试验进行中,推进剂贮箱发生了增压现象,干扰了他们对阀门工作状态的判断,但倘若终止试验,推进剂很可能造成泄漏,发生爆炸。试验队人员最终将故障定位于阀门自身出现异常关闭,但阀门多不胜数,结果该系统主任设计师冒着生命危险,用人耳贴在试验器旁听,以便准确地判断每一个阀门的开关状态,待到问题成功解决,试验器顺利地悬停、地形识别、平移及下降,他们已工作了将近十六个小时。中国探月工程嫦娥三号任务运载火箭系统副总设计师刘建忠,除了介绍运载火箭工作情况之外,还讲述了探月工程组的感人事迹。
中国探月工程总设计师吴伟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