生活在上世纪五六十年代的人,恐怕没有人不知道尉凤英的名字。 她作为军工人的杰出代表,作为中国工人阶级的典范,曾两次当选全国劳动模范,13次受到毛泽东主席接见;1965年5月9日,人民日报发表社论《向毛主席的好工人尉凤英学习》。一名普普通通的工人,能够获得如此殊荣,这在全国劳动模范中是不多见的。 用革新成为“工人工程师” 1956年4月30日,23岁的尉凤英代表军工厂,再一次踏上了进京的列车,一想到又能见毛主席,她的心情就非常激动。 这是尉凤英第二次去见毛主席;第一次是在1955年,她作为军工厂的代表参加“社会主义青年建设积极分子代表大会”,由于太过激动,尉凤英一见到毛主席,她的眼泪就流下来了,和毛主席握手之后,她就暗下决心:要加倍努力地工作,争取再见毛主席! 1953年1月27日,当时只有20岁的尉凤英进入东北机器制造厂当上了学徒工。头一天上班,她就对师傅说:“您分配我干啥都行,我有力气,不怕脏,不怕累!” 尉凤英每天天不亮就来到车间,为师傅做好生产前的准备。师傅操作时,她细心观察,不懂就问。入厂3个月,她就能独立操作了。 当时正值抗美援朝激战之时,东北机器厂作为一家大型军工企业,担负着很重的支前生产任务。尉凤英早来晚走,加班加点,但还不能保证完成任务。一次,为了抢进度,她加大了进刀量,只听“咔嚓”一声,刀折了,活儿废了,尉凤英难过得哭了。师傅告诉她,干活儿想又快又好,光有干劲不行,还得多动脑筋想窍门。 当时加工一个零件要搬动几次“搬把”,产品和切削下来的铝末混在一起,得用手将铝末分离出去,才能把产品拣出来。尉凤英想,只有减少“搬把”次数和实行产品和铝末自动分离就能提高效率。她走路想、睡觉想,吃饭时一手端碗一手用筷子沾着菜汤在饭桌上画图。受农村用簸箕簸黄豆和建筑工人用筛子筛沙子原理的启发,她做出了半自动搬把和自动分料器模型。 终于,半自动搬把和自动分料器搞成了,提高效率近一倍。这两项革新让她提前118天完成了全年的生产任务。 尉凤英尝到了技术革新的甜头,从此,一发而不可收,搞革新着了迷。 为研制自动送料机,因驱动转动部分像机车轮拐转动,她就跑到铁道附近蹲着观察,结果被机车喷出的雾气弄得一脸雾水;梳着头,她看到多齿的木梳就联想到车床的单刀切削,于是研制出四刀切削。 就是因为这种痴迷劲,一个靠在夜校学文化的技校毕业的女工,从1953年到1965年,共搞成技术革新177项,其中重大技术革新58项。她用434天时间完成了第一个五年计划的工作量;用120天时间又完成了第二个五年计划的工作量。1964年她被命名为工人工程师。在尉凤英的心里,始终这样提醒着自己:要为毛主席争光,为中国工人阶级争光。 始终坚持“工作至上” 在企业生产一线,女同志非常少,因为女职工一结婚,再生孩子,再加上一线工作劳累,又要倒班等,绝大多数女职工结婚后,都要离开生产一线。一位女职工,要在以男人为主的一线生产舞台上演出精彩,谈何容易。尉凤英说,那需要超常的付出。 1958年1月1日,尉凤英与本厂的技术员老卢结婚。婚后她很快怀孕了,可尉凤英怕领导知道她怀孕,照顾她,就特意做了件肥肥大大的衣服,将自己“伪装”起来,每天照样在一线风风火火地干活。直到小孩生了,医院给车间打来电话,有的工友还感到惊奇:怎么没看出来呢。 按当时规定,哺乳期女职工一天可以给孩子喂两次奶。可尉凤英一算,一天两小时,一年就要少干两个月活儿,那怎么行!她就和婆母商量,让婆母给孩子喂牛奶。尉凤英有两个孩子,都是婆母喂牛奶长大的。 传播精神作贡献 尉凤英退休以后,经常被企业、机关、部队、大中小学邀请去作报告,有40多所大中小学聘她为校外辅导员、德育教师、名誉校长等。粗略估算,从1989年至今,尉凤英已经作了600多场报告,听众达10万多人次。为此,尉凤英特意写了讲稿,题目叫《继承艰苦奋斗的光荣传统,是我一生不懈的追求》。她说,她也在不断学习新知识,如科学发展观,然后将新体会充实到讲稿中。 她说,现在自己再像年轻时那么干也不现实,但她要将劳动模范艰苦奋斗、无私奉献的光荣传统传播给青年一代,让更多的人发扬艰苦奋斗、无私奉献精神,努力为改革开放、振兴东北老工业基地做贡献。 “能挑千斤担,不挑九百九”,尉凤英说,对党和人民的事业,我有多大劲使多大劲,能干多长时间干多长时间,“小车不倒只管推”。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