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本NHK电视记者 据报道,原来中国空间站建造将在2020年前后完成,但是昨天新华社报道称在2022年前后完成,到底在什么时候完成?如果计划变化的话,原因是什么?您今天说了,2025年前后建成的国家民用空间基础设施,这个设施是什么样的设施?能不能具体介绍一下? [15:39]
许达哲 中国计划一直是2020年前后建成中国自己的空间站。我们现在正在实施的是空间实验室的计划,今年要发射天宫二号,要发射神舟十一号飞船与之对接,要进行 一系列的空间试验室的试验。2020年前后,现在你所知道的也是我刚才说的用五到七年的时间,也就是说,是2020年到2022年左右来建成我们的空间 站,这个没有大的调整,“前后”嘛,2021、2022年也是差不多的。如果你要问原因,载人航天是最富有挑战性的、最复杂的工程,我们的计划是把 2020年前后更明确为2022年完成。当然你也问到了国家民用空间基础设施,我想你可以在网上查到公布的文件,我们就是要建立好这三大系统,比较完备的 导航、通信、遥感三大系统,为诸多领域需求服务,为人类造福,为民生增福祉,这就是我们这个大计划的目的。我说我脑子里现在考虑更多的是怎么把战略性新兴 产业发展好,把应用做好。谢谢你。 [15:40]
中国航天报记者 最近我们都在沉痛地悼念我国航天事业奠基人之一梁思礼院士,我们中国航天事业又再一次失去了一位大师,同时在最近关于“钱学森之问”的话题再次被提及,我想问的问题是,在未来我国航天事业将怎样培养顶级人才,有没有什么样的规划和设想? [15:41]
许达哲 中国航天之所以能取得今天这样的成就,得益于一大批爱国奉献的老一辈航天科技工作者,也得益于一代又一代的高素质的创新人才的不断涌现。我们看到,很多卫 星总师、火箭总师、大工程的骨干,都是年轻人,我印象中有很多国外的要员说,我们对中国航天取得的成就认可,但更感到中国航天发展的后劲是有一批这样的年 轻的人才,因为他们能干很多年。   
你问到“钱学森之问”,我想,结合我们设立“中国航天日”来讲,就是想要培植创新文 化,营造创新人才脱颖而出的氛围,我们需要更多的原始创新,我们需要更多的领军人才。梁老我也很熟悉,钱老也曾经是我工作过单位的首任院长,我们也和他谈 过这些问题。钱老当然对我们是倍加鼓励了,认为现在的年轻人比他们在的时候干得更多、干得更好。但是我们确实要注意到,我们需要在培植创新文化上下工夫, 需要在鼓励人才、勇于创新上宽容他们的失败,给更多的政策激励,这个很重要。
党和国家设立了荣誉奖励制度,对做出重大贡献的科技工作者,当然也有 为国家做出重大贡献的其他方面的人才,都要褒奖。我注意到,我们“两弹一星”23位获得者,有12位是在从事航天事业,这也给一代代航天人以激励。我们搞 月球探测创意设计征集活动,也是想让这个创新的火花迸发出来。       
我顺便谈一下,前年我访 问美国,和美国NASA局长谈,我说航天活动主要目的,第一就是启迪梦想,这是非常重要的;第二是要促进创新;第三是要造福民生;第四是要推动合作。用航 天这样重大工程做平台,能够使一些工程技术领军人才、空间科学大家脱颖而出。       
“钱学森之问”使我们各方面都应思考,我们将和教育部,和中国科协、共青团中央各个方面一起,在这方面下更多的功夫,激发大家探索的热情,让“万户飞天”这种古代勇敢探索的精神持续下去。
 [15:42]
香港大公报记者 首先关于中国卫星的,请您介绍一下,中国卫星应用效益的总体情况如何?还有一个航天产业对于中国经济和社会发展有哪些具体的作用?作为战略性新兴产业,航 天产业如何在高投入的背景下实现高效益?您刚才回答记者问题时一直强调航天产业对造福民生福祉的贡献,请你具体举例介绍一下,老百姓可以在航天产业哪些方 面受益? [15:46]
许达哲 航天产业确实是高投入的产业,但是它的社会效益、经济效益和对人才的培养的作用还是很大的。要说和我们民生,是非常紧密。我想到一句话,航天飞行器飞得越 来越远,航天科技与我们生活越来越近。第一颗卫星只是奏响了东方红乐曲,当时上天就是这样一个单纯的目的,很多在座的朋友可能也了解这一段历史。但是现 在,我们的生活方方面面都和航天技术、和卫星应用息息相关,例如出门要看一下天气预报,我们的气象卫星在国际上也是很有分量的,对全球大气的观测、对气象 预报是做了贡献的。我们想去旅游,想出行,现在导航卫星、定位卫星、对地观测卫星都在帮我们的忙。 [15:49]
许达哲 我们要了解天下的大事,电视直播卫星、广播通信卫星都跟我们联系在一起。甚至偏远地区的远程医疗、远程教育,都在依靠卫星。为什么高分专项发射了两三颗卫 星,25个省(区、市)就建立了高分数据与应用的中心呢?那跟我们的衣食住行就太相关了。现在网络上还报重金属污染土地,需要对土地利用、土壤分析,用得 上遥感卫星,还有植被的覆盖、矿产的开发、精细的农业、粮食的估产,都会用到我们的卫星。近期厄瓜多尔发生了地震灾害,我们立刻提供了厄瓜多尔地震前后的 图像,支援抗震救灾。联合国在中国设立了空间信息减灾平台,所以关联性太大了。如果有三维高程的对比图像对水利、城建都很重要。前两天我们开会研究,怎么 把空间资源为精准扶贫服务?这是我们国家的“十三五“规划纲要里的一项重要任务,还有五千多万人需要脱贫。因为卫星资源可以提供一个大数据,利用好这些数 据,就能为我们方方面面服务。 [15:53]
许达哲 嫦娥工程公布的数据,给很多科学工作者研究月球、研究空间环境提供了数据平台。所以大家看到,我们这些投入带来的效益很多是无形的,但是也有人说是 1:10或者1比多少的带动力。卫星导航系统地面应用加强以后,一下子就注册了上百万的用户,因为交通运输需要,渔业生产需要。我们刚刚讲的未来十年国家 空间基础设施能够完成的话,将会带来更大的社会效益和经济效益,以后通信就是宽带的,固定的、移动的都更方便。 [15:54]
许达哲 另外,卫星还可以用于社会管理、社会治理,这也是一个很重要的方面。很多部门特别关注、特别急切,现在我们还在安排卫星观测计划,有时候排不过来。我们还没有完全满足国民经济发展和社会治理管理的需要。现在是基本满足,但是还没有完全满足。就是这样的情况。 [15:54]
路透社记者 有些人批评中国航天计划,说这个计划透明度比较低,可能隐藏一些军事方面的项目,我想知道你们对这些批评有什么意见?另外,不知道你们能不能提供一些关于每年航天计划预算方面的细节? [15:55]
许达哲 中国航天发展是开放的,我们发展的五大理念就有“开放”这个关键词。现在我们跟很多国家合作,就是秉承这样一个理念。今天政府举办这个新闻发布会,我来回 答大家的提问,表明了我们开放的态度。我一口气说了我们今年和未来五年、未来十年这么多项目,向世界发布这些信息,应该说中国的信息越来越公开、越来越透 明。 
空间资源可以为国家安全和国民经济服务,我们也在实施军民融合发展的战略。我们利用空间资源,为维护世界和平、为国防建设服务,这是应有之义。我认为,在这方面,中国是越来越开放了,希望我们的美国朋友注意到这一点,我们也愿意和美国的同行合作,来发展航天的技术。
我 看到美国拍的片子《火星救援》,就设想了中美在遇到紧急状况下采取的火星救援活动,就证明美国的同行也特别希望和我们合作。但是很遗憾,由于大家知道的原 因,我们现在合作还有些不顺畅的地方。好在去年我们已经又建立了对话机制,计划今年还要继续在这个对话机制上进行沟通。
 [15:59]
许达哲 讲到航天的投入,中国在航天的经费是和国民经济增长相匹配的,在刚刚召开的人大会议上,我们也公布了这个预算,我可以告诉美国的朋友,我们这方面的预算比美国小得多,有美国的同行分析,大体上把我们认为是1/10左右,有一定的准确性。我就说这些,谢谢。 [15:59]
中央电视台和中国网络电视台记者 刚才听您介绍,中国火星探测工程正式立项,能不能具体介绍一下里面的细节。中国载人、探月、北斗以及高分等成绩斐然,“十三五”期间还有哪些新的航天工程,也请您介绍一下。 [16:00]
许达哲 正式批准立项的,要在“十三五”规划的末年,就是2020年左右发射一颗火星探测卫星。我们做的是想一步实现绕火的探测和着陆的巡视,这相当有难度。火星 探测是空间科学界和航天界关注的一个重大方向,1月11日正式批复首次火星探测任务,因为每一个窗口要26个月才能遇到,我们正在严密地制定工程计划,争 取在2020年这个窗口发射探测和着陆巡视的火星探测器。这对我们是一个挑战,因为现在能够在火星上着陆巡视成功的有美国,着陆的有俄罗斯,我们要能够一 步到位,应该说是一个很大的跨越,它可以研究火星的土壤、环境、大气,以及我们关注的像火星上的水,因为研究这些还是要研究人类自己,生命的起源是什么, 地球所处的环境是什么,火星在很多方面跟我们还是比较相近,它有一定的大气,和月球又不太一样,这也是中国真正意义上迈入深空探测,尽管我们的飞行器已经 进入了深空,但是在深空进行探测还需要火星探测任务的完成和实现。 [16:04]
中国国际广播电台记者 我们知道两个星期以前美国太空探索技术公司(SpaceX)在海上成功回收火箭以后,为人类的航天史书写了重要的一笔,也让全球的目光再次聚焦到商业航天 这件事情上来。除了美国之外,近年来世界上其他主要的航天国家和组织都在大力推进商业航天,包括有越来越多的像和SpaceX这些公司开始争先恐后地进入 太空探索事业当中,中国目前商业航天发展到了什么阶段?中国航天的“SpaceX”什么时候能够出现? [16:05]
许达哲 SpeceX回收一级火箭,成功地完成了这个创举。但是真正要用回收火箭再利用、发射,还有一段路程要走。我们很赞赏SpaceX公司的勇气,但是要低成 本发射,降低航天的费用,不仅仅是靠回收技术来完成,还需要我们在工程研制、先进技术研发、以及发射方式等等做文章。降低成本,也是我们工程界应该努力做 到的,使得我们的高投入能够降低一些、能够更可承受。我们要学习我们同行在这方面的探索勇气。
关于商业航天,中国实际上已经开展了商业航天,我们 刚刚已经说了,和多个国家开展了商业航天发射服务,签订了多个合同。但是,怎么利用好社会资源,使社会资源能够更好地投入到航天这个产业中来,这是我们国 家政府关心的一件事情。我们是开放的,我们鼓励社会资源加入航天的建设中。我还得说,设立“中国航天日”也是要唤起社会各界对航天的关注,也包括民营企业 在内的各种企业,能够积极加入到航天的建设中来。但是航天也是个高风险的产业,需要每个法人、每个企业自己来很好地把握。中国把军民融合发展战略上升和国 家战略,也是希望更多的民营资源向国防建设、航天领域投入,所以是持欢迎态度的。我们也将制定更加积极的政策,来促进商业航天发展。
 [16:05]
小康杂志社记者 许局长,您还担任国家原子能机构主任,我的问题跟国家原子能有关系,今年4月初第四届核安全峰会在华盛顿顺利举行了,近年来核安全受到国际社会的重视,我国又作为核安全大国,在加强自身核安全上的努力和成绩有哪些?希望许局长回答一下。 [16:05]
许达哲 这个问题和我们今天的主题略有一些偏差,但是我也可以回答你这个问题。核资源也是能够很好的和平利用为人类造福的,但是要使核工业健康发展,一定要注意核 安全,一定要把核安全放在首位。中国在核安全领域做了大量的工作,3月底4月初我也到了华盛顿,我们的高浓铀低浓化改造、我们核安保示范中心建设得到了社 会的认可,如果我们把核科学和核医学做好的话,真的和我们的健康、和我们的小康是相联系的。那么,如何把核动力更好地用好,能否安全地使用核动力,使我们 到达更遥远的星球,也给我们工程界和科学家出了一个题目。这两个领域都跟安全相关,这两个领域都和民生相关,也和我们经济建设发展相关。宗旨是一致的,我 们要和平利用,我们要增进人类福祉。谢谢。 [16:06]
胡凯红 今天的发布会到此结束,谢谢许局长。 [16:07]
许达哲 谢谢媒体朋友们。 [16:0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