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当前位置:
首页
>
专题专栏
>
嫦娥三号专题
>
自主创新
> 正文
西安光机所全景相机主任设计师杨建峰
发布日期:2014年01月26日
中科院西安光机所光谱成像技术实验室主任杨建峰,曾参与了我国嫦娥工程立项论证的全过程,先后负责了其中CE-1、CE-2、CE-3卫星中主要光学载荷的规划与论证。
在CE-1工程中,任中国科学院探月工程应用系统总体部副总师、有效载荷光学探测分系统副指挥和光学主管设计师、地面应用系统副总师、地面应用系统数据预处理分系统指挥等职务。
杨建峰负责了CE-1卫星CCD立体相机的预先研究项目,研制出的CCD立体相机没有经过改动,直接被嫦娥工程采用。他参与了嫦娥一期工程中CCD立体相机和干涉成像光谱仪的设计、加工、装配、调试、检测、试验等工作,并在西昌为嫦娥卫星发射保驾护航,在北京天文台接收CCD立体相机的第一幅图像,调试卫星在轨工作参数等工作。他在地面应用系统中负责有效载荷的数据预处理工作,为第一幅月面照片的处理做出贡献。
杨建峰在CE-2工程中,任CCD立体相机副主任设计师兼副指挥。CCD立体相机在国际上首次把TDI-CCD技术用于对月球的探测。杨建峰博士解决了被列为卫星四大专题之一的速高比匹配专题的方案设计、任务实施和地面验证,保证了在不到一年时间内,完成结构热控星产品、电性星产品、初样鉴定级产品和正样产品等4套样机,保证了嫦娥二号任务的顺利实施。
在CE-3工程中,杨建峰任巡视器有效载荷全景相机主任设计师兼副指挥,任着陆器有效载荷月基光学望远镜副主任设计师兼副指挥。
全景相机是CE-3卫星的主载荷,承担着陆器和巡视器(月球车)互相拍摄、巡视器对月面的巡视勘察两项工程任务以及月表巡视区形貌与地质构造调查的科学任务。相比于嫦娥一号、二号,嫦娥三号全景相机应用环境不是在轨道上使用,而是在月面上工作。因而,相机工作环境更加严酷和复杂,对系统重量、体积和功耗等方面的要求更加苛刻,并增添了对着陆器彩色拍照的应用需求。
杨建峰从项目立项前就组织团队进行攻关,从光机电各个方面来综合考虑,在光机系统选型上,重点考虑简化结构。在电子学方面,从探测器选型入手,重点考虑了电路可集成性,最终选择高集成度的CMOS探测器及相关器件、体积小密度高的接插件。从而大大简化电子学系统复杂性,实现了全景相机的轻小型化优化设计,使嫦娥三号空间分辨能力比嫦娥一号相机高,重量却不足嫦娥一号相机的1/10。月表着陆和月球车行进时,产生的月尘必然会对成像镜头产生影响。杨建峰研究员就此事设立专题进行研究,对光学镜头可能附着月尘的第一镜分析和考虑(不镀膜,减小静电附着),月尘对镜头表面的污染产生的相机透过率影响,设计了专门技术措施(自动曝光控制)进行弥补。还设计了专项模拟试验,分析月尘对成像的影响。
杨建峰不仅带领团队研制出轻量化、环境适应性强、高可靠性、成像范围广、分辨率高、彩色成像、自动曝光和手动曝光两种控制方式的全景相机。
在月基光学望远镜项目研制中,他深入第一线,带领团队很好的协调并解决了杂光防治、极限能力性能测试等关键技术,使全景相机与月基光学望远镜都如期交付,保证了嫦娥三号任务的顺利开展。
【打印】
【关闭】
版权所有:国防科工局 承办单位:国防科工局新闻宣传中心
地址:北京市海淀区阜成路甲8号 邮编:10004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