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记中国电科航天电机设计团队 嫦娥三号是由成千上万个部件组成,其中有一类部件叫航天电机,它的作用十分特殊。航天电机是各类伺服运动机构的动力源,如同人体的关节肌肉(动力源)和神经末梢(精确位置传感器)。 这些电机由中国电子科技集团公司航天电机研发团队设计制造,经过五年的奋斗,航天电机品质稳步提高,逐步赢得业界广泛赞誉。 2008年,有一家研发航天发动机的单位,拟采用电动方式进行燃料调节的方式攻克探测器软着陆的难题,然而因技术难度大而四处碰壁。同年9月底,该单位派人来到中国电科,希望在6个月内研制出产品。按照航天电机研制经验,仅设计之前的设计需求对接,就得需要数月时间,从设计到出产品也至少需要6个月。 为了让嫦娥三号能按照预定的期限准时飞天探月,中国电科接受了这一任务,并立刻组织电机事业部制定应对方案。很快,设计师李听斌和余伟苗与该单位展开了需求对接。终于在3个月后,即当年的12月底确定了产品功能应用、结构组成和性能指标等事项。 此时只剩下3个月,一天天临近中国的传统节日——春节。当人们为回家过年与家人团聚而做着准备的时候,电机团队却有序地开始了设计出图、编工艺工装、加工生产准备等各项工作。 拿下航天电机,放弃回家过春节。项目负责人李听斌负责电磁计算和图纸设计,余伟苗负责丝杠设计,工艺负责人冯旭进行工艺工装设计······攻关战打响了。新产品比原计划提前了1个月生产出来。随而进入加工环节,车间立刻组织了一支“救火”队,让几十个零部件的图纸在车间不停歇地运转。有丰富经验的老师傅舍弃了周末,也加入其中。李听斌全程跟踪产品加工,及时解决生产中遇到的技术问题。在大家的共同努力下,产品在3周内完成装配。 要了解航天电机在极限温度下的性能变化,找出应对措施,就需要利用温度试验来进行验证。而当时所内只有唯一的一台温度范围最宽的温度箱,并且其使用率很高。为此,设计师杨素香、张洪岩、程远等技术人员充分利用温度箱的空余开展电机极限温度摸底试验,为航天电机的研制积累了宝贵的经验数据。 众志成城,团队一心,产品最终通过性能测试,达到预期技术指标,比计划还提前了7天。 初战告捷,高效的研发模式,优秀的产品质量,多家航天研究院所纷至沓来洽谈航天电机项目。在随后的日子里,与嫦娥三号工程配套的十几种不同品种规格的电机产品先后研制成功,分别应用于着陆器、巡视器、地面测控等不同系统,涉及各类平台及有效载荷的伺服运动机构,为嫦娥三号打造出了强健的“关节”和灵敏的“神经”。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