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当前位置: 首页  >  专题专栏  >  嫦娥三号专题  >  自主创新 > 正文
 

测控报国的“万里眼”

发布日期:2014年01月10日
——记深空测控研发团队

 
  当身披“银甲”的嫦娥三号巡视器,从容而稳健地从着陆器上“走”下,在月球虹湾区轧下了“中国探月”第一道车辙,全世界的人们从电视上看到了那一抹鲜艳的五星红旗。

 
  人们不禁会问,在嫦娥飞天落月的过程中,这些清晰的画面是通过什么路径传回地球的呢?答案是:中国电科建设的探测器与地面的唯一信息通路——深空探测网。5年来,中国电科的参研参试人员不断开拓进取、攻坚克难、协同创新,用完美的表现开拓更远的深空探测领域。

 
  可令人意想不到的是,研发设计这个深空测控站的却是一群“70后”和“80后”组成的团队,他们来自10所。他们中有的经验丰富,有的技术精湛,有的才思敏捷。他们中有型号总师,也有学术带头人,还有毕业不久的博士和拥有丰富建站经验的技术员,真可谓是群英荟萃。

   
  “把五星红旗图像准确快速传回地球,为电科争气,为祖国争光”是深空测控研发团队每一个成员共同的目标。在任务难度大,外场条件艰苦,冬季极度严寒等困难的情况下,他们时刻牢记周恩来总理“严肃认真、周到细致、稳妥可靠、万无一失”的箴言。

 
  总师施为华和柴霖把测控设备视为自己的“儿女”,悉心呵护着。他们制定详细的技术方案、工程规范,并时刻对设备技术状态进行严格控制,确保项目高质量的完成。

 
  总体主任设计师兼工程队队长杜丹,在孩子三个月大时,便奔赴佳木斯的深山里,一去就是11个月······
 

 
  满怀报国热情的胡杨,毅然放弃了跨国企业的优厚待遇,投身祖国深空探测事业。

 
  挂着吊瓶仍坚守联试现场的赵子强,刻苦攻关的程诗叙,远离爱人、婚期一拖再拖的吴述敏······一个个鲜为人知的名字背后都有着一段不平凡的故事,苦中有乐,熠熠生辉。

 
  六年的奋斗,竭忠尽智。这支团队依靠集体的智慧和卓越的技术使我国在深空探测领域实现了零的突破,也使我国成功跨入深空探测国际“第一集团”。

 

【打印】 【关闭】

版权所有:国防科工局 承办单位:国防科工局新闻宣传中心

地址:北京市海淀区阜成路甲8号 邮编:10004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