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当前位置: 首页  >  专题专栏  >  嫦娥三号专题  >  自主创新 > 正文
 

奋战天地对接

发布日期:2014年01月08日
——记航天科技集团八院电子所巡视器测控数传分系统研制团队

 

  嫦娥三号巡视器测控数传分系统的研制历时三年,以航天科技集团八院电子所设计师为主要成员的巡视器测控数传分系统工作人员按照总体的要求,完成了巡视器B、C、D阶段,以及两器联合B、C阶段的全部测试项目。测试结果全部符合指标要求,各阶段数据与单机验收、分系统联试和北京电测结果保持一致。

 

  三年来,研制团队全力以赴,夜以继日,攻克了一个又一个技术难关,团队中的每一个人都在自己平凡的岗位上做出了不平凡的业绩。

 

不畏艰险  降服“海葵”

 

  这支团结协作、敢打敢拼的研制团队,在克服重重困难与阻力,保证了嫦娥三号巡视器测控数传分系统产品在各个研制阶段的顺利交付。然而,就在准备将参与天地联试的分系统产品运往北京总体所之际,上海市拉响了最高级别的台风红色预警:第11号强热带风暴“海葵”来了。

 

  面对袭来的不速之客,团队成员在分系统主任设计师陈之纯的带领下,没有犹豫,没有退缩,毅然在台风登陆的当天冒着狂风暴雨按时到达单位。他们将产品打包装箱,并采取了严格细致的防雨保护措施和加固措施后,启程前往火车站。

 

  在前往火车站的路上,狂风肆虐,暴雨如注,所经之路,一片汪洋。路上行人和车辆寥寥无几,但随处可见被刮断树枝和刮倒的树,上午十时,他们随同产品包装箱准时登上了开往北京的高铁,并于下午十七时许将产品护送到北京总体所,保证了总体天地联试的进度。

 

迹留南北连天地

 

  历时三年多,电子所嫦娥三号巡视器测控数传分系统的研制于2012年进入了正样阶段。进入此阶段后的首要任务便是开展天地对接测试,测试星上设备与测控站地面设备的兼容情况,以验证测控信道的功能与性能。继2012年5月嫦娥三号探测器与北京天文台密云站,昆明天文台的正样天地对接测试后,2012年8月,历时1个多月涵盖佳木斯站、喀什站、乌鲁木齐南山站的嫦娥三号正样天地对接测试工作开始了。

 

  在这一个月中,为了分系统产品参加与各个地面站的天地对接试验,参战人员,日夜兼程,从祖国的东北边境到西北边疆来回奔波,足迹遍布云南、新疆、黑龙江……由于地面站选址的特殊要求,每个地方的生活条件都很艰苦。喀什深空站为西安卫星测控中心喀什测控分站。该站当时正处于建设中,由于地处戈壁滩上,空气中的灰尘含量很大,地下水是盐碱水,不能直接饮用。在如此恶劣的环境下,试验队员们一待就是好多天,风餐露宿,却从无半句怨言。在乌鲁木齐天文台南山站进行无线对接时,遇上秋后的阵雨,由于山上的空气稀薄,气温随着阵雨迅速下降,试验队员们冻得瑟瑟发抖。但是,他们没有退缩,相互鼓励,寸寸不离工作岗位。

 

以老带新保成功

 

  电子所这次派出的是一支以老带新的设计师队伍,队伍中有一位备受尊敬的陈教授,他就是分系统主任设计师陈之纯。

 

  陈之纯从事航天工作近三十年,有着丰富的宇航型号经验,因此大家从不称呼他的名字,而以“陈教授”代之。由于测控数传分系统与整器及其他分系统接口众多,陈教授这几年几乎每周都得出差去北京,进行接口指标等多方面的协调工作。在巡视器B、C阶段分系统专项测试中,白天他严格把关分系统详细指标的测试,现场解决天线驻波比测试中遇到的问题,晚上还经常加班写报告。在整个研制过程中,他写过的设计报告、总结报告摞起来比人都高。

 

  强将手下无弱兵,分系统其他的设计师虽然多是80后,但却一扫年轻人的浮躁,在每一阶段的测试中反复验证巡视器测控数传分系统的性能,认真仔细地比对每一个测试数据,不放过任何一个疑点。

   

  由于发射场电测与以前北京电测的环境和状态不尽相同,有时分系统的遥测数据与北京电测时相比会有小小的正常范围内的偏差,可是设计师们从不放过这些小小的偏差,务求做到对每一个偏差都解释得清楚明白、有理可循。为了分系统初样转正样,为了确保实验数据的完整性,为了确保报告质量,团队所有成员都没有任何怨言,三天两夜加班到通宵,准备评审文件。

 

  团队中的三名女同志苗瑞琴、汪莹和方轶,为了圆满完成任务,主动放弃休息时间,配合主任设计师加班加点,开展测试、整理数据、编写报告等工作。

 

  毕业于牛津大学的袁卫文博士,事无巨细,小到一根电缆的投产,大到为分系统整体方案测试提供意见。袁卫文凭借着自身深厚的理论功底和踏实务实的工作态度,圆满完成各项任务。(方轶、陶玉龙、汪莹)

  

【打印】 【关闭】

版权所有:国防科工局 承办单位:国防科工局新闻宣传中心

地址:北京市海淀区阜成路甲8号 邮编:10004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