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当前位置: 首页  >  专题专栏  >  嫦娥三号专题  >  自主创新 > 正文
 

我和月亮有个约会

发布日期:2014年01月07日

——记航天科技集团八院805所月球车研制队伍

 

  “人攀明月不可得,月行却与人相随?……白兔捣药秋复春,嫦娥孤栖与谁邻?”1200年前,诗仙李白仰望苍穹连发四问,这亘古不变的月亮引发李白的无限遐想,也给他留下满腹疑团。历史的车轮滚滚向前,中华民族向往月亮的情怀从未改变。在中国上海,就有这样一支队伍,航天科技集团八院805所,心怀对月亮的向往,十年如一日地为我国探月二期工程默默奉献。

 

  向月球进军

 

  2003年底,805所组织所内专家开展探月工程相关论证,分析深空探测领域的发展前景、技术要求以及现有的技术储备,为嫦娥工程二期的登月做好准备。早在上世纪90年代末,国内已有多家工程院所和高校在有关方面的支持下开展了前期论证、关键技术攻关和样机研制工作,外部竞争非常激烈;探月一期工程未收获任务已成定局,二期工程尚无国家战略牵引,如果进军深空探测技术领域,805所将面临着很大的风险。

 

  启动探月二期工程月球车项目研发工作困难重重;固守现有任务必定丧失深空探测技术领域的话语权。2004年春,经国务院批准,月球探测工程正式立项,在机遇和挑战面前,2004年3月,805所果断作出决定:立刻组建稳定的研制队伍、快速形成自身技术优势,启动探月二期工程月球车项目研发工作,正式进军深空探测技术领域。

 

  攻坚克难

 

  2008年2月我国探月二期工程正式立项,5月明确了805所承担的移动分系统、结构与机构分系统、控制与驱动组件任务两个半分系统的任务。2008年下半年,原从事对接机构研制工作的肖杰、张晓伟等经验丰富的老同志陆续加盟月球车研制团队。 尽管有着11年从事太阳帆板、天线机构、对接机构等机构类产品的工作经验,移动分系统主任设计师肖杰还是用“对该领域认识不足”来形容当时的情形。

 

  从工程研制阶段开始,遇到的第一个难题就是月球车的选材,面对-180℃到+150℃的超大温差,要确保月球车产品的高可靠性,必须用试验数据来证明。既要充分考核产品,又要抢抓进度,有时候七八个试验同时交叉进行,有在低温液氮箱的,有在高温罐的,还有在高低温环境中来回交替的,短的一个星期,长的需持续三个多月,开箱(罐)后还要再测试材料的各项性能指标进行优胜劣汰。大到系统总体构型方案的选择、对不同构型车轮性能的试验考核,小到材料、电机、传感器的选取,面对陌生的领域,设计师们忙得焦头烂额。刘殿富废寝忘食,连续20天战斗在工作岗位上,每天都是凌晨以后下班,妻子和儿子颇有怨言。有一次晚上10点左右,他的爱人贸然带着儿子来单位探望,亲眼看到正在全神贯注做试验的刘殿富,非常感慨,心中暗道:“不亲自来一趟无法理解,但是亲眼看到他那么辛苦那么专注,我一定照顾好家里让他安心工作。”

 

  在月球车团队,这样的故事还有很多,无论是38℃高温还是零下5℃低温,始终坚持在没有空调的月尘环境中做试验的梁维奎、邹怀武,刚入职就投入到移动性能试验中,并且得到了迅速的成长。罗小桃买了新房只住过一天就去了基地的,设计师们的敬业精神令人敬佩。

 

  2012年7月,月球车正样产品正式交付总体,4年的磨练使设计师们逐渐成长为深空探测领域的专家和骨干,即使遇到难题处理起来也游刃有余,这时候,移动分系统的设计师们遭遇了“史上最痛苦的归零”。2012年9月15日晚,肖杰接到在北京参加总体测试的杨晓青的电话,说月球车移动分系统右中轮行驶速度超差,现场目测车轮转速不均匀且时快时慢。肖杰马上通知张晓伟、刘殿富、罗小桃赶回所里通宵查看相关图纸,比对以往的试验数据,第二天一早肖杰和刘殿富又赶到北京现场。问题定位阶段大家都顶着巨大的心理压力,是产品存储过程中环境失控导致固体润滑失效,还是电机、减速器、密封圈哪个环节出了问题?最后他们决定分解产品,三十多个零部件逐一排查,那些日子里办公座椅、试验室门口的条凳就是他们的“床”,经过12天的摸排,终于找到了“始作俑者”——一个小小的太阳齿轮同轴度超差,设计师们这才松了一口气,踏实地睡了一个整夜觉。

 

  805所的设计师们都敢于且乐于做第一个吃螃蟹的人,传统航天器靠运动控制类单机来实现运动控制,1台重4-5kg单机最多能控制4个活动部件,月球车却要求以1.6kg的重量来控制一共有17个活动部件。综合电子分系统的机构控制驱动子系统副主任设计师魏然博士介绍说:“以传统单机三分之一的重量控制四倍多的活动部件,传统单机明显做不到,我们只有研发新技术这一条路”。最终,他们采用三块表面积B5纸大小,100页普通纸张厚度的集成电路板完成了这一设计。当问及设计师陶礼炫难不难时,他脱口而出:“难!”再问他难在哪里时,他沉思一会笑笑说:“新技术,都挺难的,好在我们都迈过去了。” 团队里的王迪、步麟,张金娜曾经连着一个月加班加点,从无休息,使综合电子控制与驱动组件为分系统第一个交付的产品。

 

  苦练登月本领的爸爸们

 

  最近湖南卫视的综艺节目《爸爸去哪儿》火了一把,网络上关于“爸爸在孩子成长过程中应该扮演什么角色”的话题也讨论得热火朝天,对于埋头于科研的航天爸爸们来说,炼就登月的本领和与孩子共同成长同样重要。

 

  2010年,月球车结构与机构分系统机械臂子系统处于初样研制阶段,正是产品研制最忙的时候,从事机械臂研制的叶亮和杨新海都晋升为奶爸,初为人父的责任感和航天事业的使命感交织在一起,让他们的喜悦变得沉甸甸的。

 

  月球车机械臂是第一个应用在外星球的探测机械臂,为了实现高精度控制和高带载能力,设计师们大胆采用了机电一体化设计。当时,市场上没有现成的产品,他们买回来一堆零件自己“发明创造”。机械臂的高精度决定了相关零件和设备的高精细化,一会电线断了,一会传感器失效了,一会电机不工作了,而这些问题对于机构专业设计师来说都是新问题。叶亮说:“我们过了一段天天加班、周末无休的日子,有一次我自驾去苏州出差,回程一下高速有二十多个未接来电,来不及回家换洗直接回来加班。”

 

  当问他没有时间陪孩子后不后悔时,他坚定地说:“不后悔,等孩子长大了我可以告诉他,老爸参与研制了中国首次登月的机械臂设计制造,这也算是言传身教吧。”也许,这是一个航天父亲独有的骄傲与自豪。

 

  85后的郑宗勇有三个“家”:一个在上海,上海有他的工作单位和新房;一个在福建,福建有他的父母和妻儿;一个在北京,北京有参与总体测试的月球车太阳翼,那是他参与研制的产品。

 

  2010年4月入职的小郑俨然已经是一个老员工了,无论是漫地黄沙的敦煌还是城郊结合的唐家岭,月球车太阳翼在哪里参与测试,就会在哪看到他。2012年底,他的小孩出生了,虽然已经在上海置办了新房,但他一个月只能回上海几天,甚至连续两三个月在北京参与产品测试工作,没有办法只能忍痛将妻子和孩子一起送回老家。经常看见小郑在微博、微信晒孩子天真活泼的照片,那是小郑的乐趣,也是一种安慰。问起孩子的事,小郑有几分惆怅,但很快就恢复了:“做了父亲以后,无论是对孩子还是对工作,都感觉肩上的担子更重了。”

 

  月球车结构机构分系统的主任设计师王治易同时承担着空间站、探月三期轨道器的重要工作,他的特点就是忙,跟他交流时你的语速都会不自觉地加快,仿佛要跟上他的节奏。王治易的夫人也在805所从事运载火箭的相关工作,有时候两个人都忙,孩子就只能自己照顾自己。

 

  当然,默默奉献的不止这些爸爸们,航天女兵也是巾帼英雄:产品测试时人手特别紧张,怀孕8个月的宗魏独自飞到襄樊把急需的密封圈产品验收回来;刚入职一年的杨晓青独自在北京参加测试工作,每天工作12个小时,有一次做了通宵试验失足摔倒在月壤场里变成“灰”人,擦干眼泪依然坚守岗位……这样的故事有很多很多,就在我们身边,点点滴滴的美丽令人动容。

 

  我和月亮有个约会。2004年3月至2013年12月,近十年间,805所的研制队伍从最初的3人发展至如今的独立的探月工程总体研究室和各专业室合计近百人。

 

  十年间,有人成家,有人生子,还有人过了退休年龄依然坚持在岗位上发挥余热。

 

  十年间,月球车项目研制团队为所内培养输送了一批技术骨干,最初参与研制工作的3人如今都离开月球车项目研制团队活跃在探月三期工程的舞台上,还有一些设计师为论证火星车项目默默耕耘。

 

  十年的岁月,光阴流逝改变了他们的人生角色,改变了他们的阅历和容颜,但他们的青春和梦想将铭刻在我国首台登月月球车上,激情燃烧,永不褪色。(胡芳芳)

  

【打印】 【关闭】

版权所有:国防科工局 承办单位:国防科工局新闻宣传中心

地址:北京市海淀区阜成路甲8号 邮编:10004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