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当前的位置: 首页  >  中国质量奖提名奖  >  个人 > 正文

上海外高桥造船有限公司 洪刚

时间:2019-06-13

  一、 个人简介

  洪刚,男,1977年10月生,船舶焊接技师。现任上海外高桥造船有限公司加工部部长助理。参加工作以来,凭借着爱岗敬业、自强不息、勇攀高峰的拼搏精神,深入钻研焊接技术和质量管理方法,参与了多个高端重点项目,突破了多项质量控制难题,先后获得了“全国五一劳动奖章”、“全国劳动模范”、“焊接工匠”等多个荣誉称号,取得了“防倾倒连接杆”、“管道制作平台”等5项国家发明专利。

  

  二、 获奖概览

  他在我国首座自主设计“海洋石油981钻井平台”建造过程中,首次采用先进复合控制工艺,攻克了超高强度钢材料应力大,易变形和裂纹敏感系数高的难题。在建造国内第一艘、世界最大的超大型集装箱船过程中,发明“管道制作平台”和“折弯器”工装,有效控制船体建造精度,确保产品质量安全。创新提出“质量改善8步法”,形成一系列船舶焊接作业指导书,规范焊接过程控制,消除焊接质量隐患。率先实行“实物量考核”及“材料跟踪追溯”管理,实现产品质量可追溯,效率提高了75%,达到行业一流水平。

  三、 先进事迹

  重要项目质量攻关。在我国首座自主设计并建造的、世界上最先进的第六代3000米超深水半潜式钻井平台建造过程中,洪刚针对超高强度钢存在应力敏感性很大、焊接极易出现裂纹的问题,将焊前预热、层间温度控制、焊后保温、多层多道焊等焊接工艺进行创新整合,对超高强度钢的焊接开展复合控制,有效地控制了超高强度钢板的焊接质量,探伤合格率达到了100%,为公司创造直接经济效益15万余元,并在公司同类材料焊接质量控制中得到广泛应用。针对不同材质、不同厚度的板材拼接后造成的结构整体尺寸控制难度高等问题,总结出“先厚后薄、先刚后韧”的新加工工艺,保证了整体结构尺寸的控制。在18000TEU集装箱船的建造过程中,洪刚通过对关键分段质量控制点的梳理、明确装焊顺序和要求等措施,解决了超厚板焊接量大、精度不易控制的难题,发明了“管道制作平台”和“折弯器”等新型应用专利,有效控制了船体建造精度,确保了产品质量。

  质量改善,工装创新。洪刚在工作中主动进行新工艺、工法改善。例如针对船舶舷侧接管的焊接质量达不到X光探伤的合格率问题,提出了以快速跳过马板连续烧焊的“热接法”改善方案。他通过积极学习,深入钻研,创新性发明和应用工装,有效保障了公司产品质量。针对角焊机受空间限制无法实施反面焊接的情况,洪刚通过在角焊机上增加连接杆,使角焊机机头延伸并可改变角度,实现了角焊机在正面行走反面也可以焊接的功能,提升角焊机使用率、焊接效率。针对作业场地经过长时间使用已经高低不平,无法满足精度要求的情况,洪刚发明并应用制作简单、维护方便、使用安全的微型胎架,解决了场地水平度导致的质量问题。洪刚在质量改善,工装创新中,共提出各类合理化建议和改善方案共38项,其中7项获得了公司级以上的奖励。“防倾倒连接杆”、“管道制作平台”和“折弯器”等工装,累计获得了5项国家专利。为公司创造了上百万的经济效益。

  创新质量管理方法。洪刚在班组管理创新上,积极争创效率提升党员先锋示范岗,率先试行“实物量考核”及“员工记分卡”管理,建立了日评估、日反馈、日改进机制,极大激发了员工的生产积极性,使班组人均焊接效率提升了75%,达到了行业一流水平。在质量改善方面摸索总结出“质量改善8步法”,将传统的PDCA流程结合现场质量管理特点,充分细化,形成标准化流程和评估方案,形成了一系列船舶焊接作业指导书,规范焊接过程控制,消除焊接质量隐患。特别是在超大型集装箱船小组立箱体制作的过程中,通过“质量改善8步法”的应用,优化了装配和焊接工艺,成功控制了箱体精度,并为部门培训了一支技术过硬的队伍,箱体焊后精度一次合格率由原来的82%提升到现在的85.3%,达到了行业领先水平。

  岗位标杆及人才培养。洪刚在质量工作中乐于经验分享,通过组织代教、培训和研讨,充分激发员工主动意识,发挥示范引领作用。他带领的团队被授予了“全国质量信得过班组”称号,国防邮电工会以洪刚的名字命名其班组为“洪刚班组”。洪刚积极开展“传帮带”活动,形成了20余人的人才梯队。先后培养出技师2名、高级工15名。他带教的徒弟中3人获得上海船舶公司岗位技术能手,2人获“上海市优秀农民工”、1人获“上海市‘三八’红旗手”等荣誉称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