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家国防科技工业局  >  专题专栏  >  砥砺奋进的五年  >  军民融合 > 正文

国防科技工业军民融合发展成果展开幕

发布时间:2015-07-16 来源:国防科工局新闻宣传中心

  7月16日,国防科技工业军民融合发展成果展开幕式暨军民融合发展论坛在北京举行。此次展览是国防科技工业领域首次举办军民融合主题展览,也是全部军工集团公司首次以集团整体形象对外展示。近千项具有代表性的军转民重大成果和产品在本届展会集中亮相。

  工业和信息化部副部长、国家国防科技工业局局长许达哲在开幕式致辞时表示,近年来,国防科技工业多措并举,加速推进军民融合深度发展,取得了显著成效。军工行业实现了从单一军品结构向军民品复合结构的战略性转变,国防科技成果转化步伐加快,军民结合产业发展迅速,军工经济与地方经济融合不断加深;行业壁垒逐步打破,开放发展、融合发展的格局进一步显现;优质产能和高端装备稳步“走出去”,实现政治、经济、外交等多重效益;一系列政策措施陆续出台,军民融合发展的政策环境逐步优化。

  在谈到未来国防科技工业军民融合发展时,许达哲说,国防科技工业是天然的军民融合载体,是军民融合最重要的领域,必须坚持寓军于民的正确方向,植根国家科技和工业基础,融入国家“大安全、大防务”体系中,融入国民经济体系中,着力推进国防科技工业全要素、多领域、高效益的军民融合,加快建设中国特色先进国防科技工业体系。国防科技工业要积极完善体制机制,加强统筹协调和需求对接;推动军工开放,吸纳全社会优质资源参与国防科技工业建设;促进军民科技相互支撑和转化,建立国防科技协同创新体系;发展军民融合产业,助力结构优化升级;发挥军工辐射带动作用,服务国民经济社会发展;服务国家外交战略,推动国防科技工业“走出去”。


  国家国防科技工业局副局长徐占斌在开幕式主题报告中指出,经过几十年来的努力与实践,国防科技工业由小变大,由弱变强,在支撑武器装备升级换代的同时,对科技进步和经济社会发展也发挥了积极的作用。据统计,2008年至2014年,国防科技工业增加值逐年增长,经济效益稳步提升,增加值增速高于国民经济年均增速约6个百分点。2014年,全国规模以上工业增速为8.3%,同期国防科技工业增加值增速达13.9%。2015年,国防科技工业继续保持快速增长态势,一季度工业增加值增长高达15.5%,远高于国家工业6.4%的增长速度。在当前传统经济增长点乏力的情况下,国防科技工业的稳步快速发展,为国民经济“稳增长、调结构”作出了积极贡献。

  开幕式上,国防科技工业领域首次评选的“国防科技工业军民融合发展产业先锋奖”和“国防科技工业军民融合发展技术创新奖”结果揭晓。“国防科技工业军民融合发展产业先锋奖”和“国防科技工业军民融合发展技术创新奖”由《国防科技工业》杂志和《中国军转民》杂志首次联合评选。获产业先锋大奖的10项成果分别为:卫星运营服务及卫星综合应用平台、航天粉煤加压气化装置、基于密码安全算法的防伪税控系统、新舟60系列飞机、集成内嵌式TFT-LCD产品、“海洋石油981”深水半潜式钻井平台、大型液化天然气系列船、民爆器材及爆破一体化工程平台、长安逸动CS35发动机平台、牧羊人-2000型空管自动化系统。获技术创新大奖的10项成果分别为:中国先进压水堆核电机组“华龙一号”、球床模块式高温气冷堆、高分二号对地观测卫星、3000马力大功率液力变速器、AC312直升机、“蛟龙”号载人潜水器、3.6万吨黑色金属垂直挤压机成套装备、“魂芯一号”高性能通用数字信号处理器、核心基础芯片自主可控FPGA、科学试验用离心机。


  来自中国科学院、有关地方国防科技工业管理部门、各军工集团公司、中国工程物理研究院、民口配套企业及民营企业、四川省绵阳科技城的代表分别作了报告。代表们围绕“凝聚共识,交流共享,探讨新形势下军民融合深度发展的思路及政策措施,推动国防科技工业军民融合深度发展”的主题进行了阐述,探讨了国防科技工业军民融合深度发展的方向和举措。中国和平利用军工技术协会理事长周武胜主持了展览开幕式暨军民融合发展论坛。


  此次展览面积约20000平方米,为近年来同类展览中的最大规模。展览为期10天,参展项目涵盖民用核能、民用航天、民用航空、民用船舶及海洋工程等多个产业,突出了各军工行业的特色优势。“华龙一号”、高分二号卫星、新舟60系列飞机等创新技术和品牌产品在全国农业展览馆11号馆集中展示,民用飞机、无人机、特种车辆、大型装备等各种实物在室外展区向公众展示。同时,部分民口单位、民营企业为国防科技工业武器装备科研生产配套的先进技术和产品,也同台亮相。

  此次展览由中国和平利用军工技术协会主办,中国核工业集团公司、中国核工业建设集团公司、中国航天科技集团公司、中国航天科工集团公司、中国航空工业集团公司、中国船舶工业集团公司、中国船舶重工集团公司、中国兵器工业集团公司、中国兵器装备集团公司、中国电子科技集团公司、中国电子信息产业集团有限公司、中国工程物理研究院协办,国家国防科技工业局新闻宣传中心、工业和信息化部软件与集成电路促进中心承办。

【关闭】 【打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