探索创新的脚步永不停歇

发布时间:2017-03-31    来源:三秦都市报


  2005年的一天,让徐立平终生难忘,与他并肩工作的工友因操作时刀具碰到金属壳体产生火花,瞬间引起发动机剧烈燃烧,同事当场牺牲,留下爱人和年幼的孩子。“这件事给我的触动是无法用言语形容的。”徐立平说,只要我还在整形岗位上,就一定要研制出更好用、更科学的整形刀具,来保障同事们的安全。经过不断摸索和实践,徐立平设计、制作和改进了20多种刀具,9种申请国家专利,2种已获授权,1种获得陕西国防科技工业职工创新奖。


  水果削皮机触发灵感设计“立平刀”


  徐立平的众多发明,都遵循一个原则,那就是尽可能让同事减轻工作强度,保障安全。“立平刀”的诞生就是典型例子。一个重点型号任务投入批产,周期要求紧,任务量大。班组成员不停加班加点,仍满足不了进度要求。“那时我们一天几乎不挪窝地整下来,腰酸背疼不说,一个人最多才干出来三发产品。”徐立平说,整形工序一度成为全院该型号生产的严重瓶颈。“加班加点不断,仍然是进度缓慢,看到大家疲惫的样子,作为班组长的我既心疼又心焦。”他说。


  “应该怎么改进呢?一直在脑子里想着这个问题。”徐立平回忆说,有天晚上,看到儿子在用削皮机削苹果,看着他缓慢地转动着削皮机把手,突然,就在那一刻,似乎已经伸手触摸到了苦苦找寻的答案。“当时我赶紧拿出笔和纸将构想画出来。”徐立平说,第二天一上班,立刻带领大家开始设计、加工。经过反复实验、修改,一个半自动整形专用刀具诞生了。大家针对该批型号产品的特点,配套设计加工了专用整形平台,称量、整形、校准工作一气呵成,工作效率大幅提升,操作安全可靠性和质量稳定性也得到了保证。“刚造出来的时候同事们都把这个刀具叫摇摇乐,后来航天科技四院7416厂党委将这个刀具命名为立平刀”。


  从面对面操作到隔离操作的飞跃


  点火药柱是高燃速配方,危险性极高。起初,该型号的生产在蓝田山里厂区采用普通车床整形,人员无法隔离操作,而为它开槽是最为危险的一步,由于车削过程中刀具与壳体棱边较近,稍有不慎或差错,刀具很可能碰触到发动机壳体,发生安全事故,因此点火药柱的整形堪称“危险中最危险的作业”。


  徐立平带领老、中、青“三结合”在攻关小组,设计制作了新型三瓣弧形夹具,不但装卡便利,能够有效杜绝产品磕碰问题,还解决了壳体外径不均匀导致的车削抖动、加工偏心等问题;他们优化了数控加工程序指令编制,设定了走刀和退刀路线,从根本上杜绝了刀具磕碰壳体的安全隐患。“我们利用假药,进行多次试验,确保加工参数的准确性。”徐立平说道。攻关小组结合高燃速安全生产要求及数控加工要求,编制整形工艺规程,使小小的点火药柱整形,实现了从面对面操作到隔离操作的飞跃,使得加工方式更先进,操作更安全,保障更到位。


  探索创新的脚步永不停歇


  徐立平探索创新的脚步永不停歇。“师傅常说,做一名新时期合格的工人,既要练就过硬的技能,还要不断学习,掌握新知识。”徐立平的徒弟亢明凯接受记者采访时说,作为火化工生产岗位,一个二十多人的班组承担全厂所有产品的整形作业。在十年中,班组由原来的20人增加到25人,但任务量却翻了一番。面对不断增加的生产任务,尽管不能完全替代手工操作,我们厂也一直在努力开展和推广先进的数控技术,为此,工厂设计了国内最大的立式整形机,然而,要将如此先进技术应用于药面整形,熟悉和使用过程远比想象艰难得多。


  “师傅根据自己多年来的工作经验提出改装吸屑装置、加装连锁装置等20余项改造建议,并编写了整形机整形程序。”亢明凯说,设备验收之后,师傅又开始学习整形机操作控制知识,承担了最核心的整形程序编制任务,白天蹲在整形机边反复琢磨,晚上通宵达旦地计算各项参数。逐步摸索出了适用于各种燃速推进剂的整形参数,并针对特殊型面设计了专用整形刀具,填补了国内空白。


  如今,创新创效率在徐立平和他的班组中已蔚然成风,他们已完成了30多项技术革新,取得15项国家发明专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