3月3日,中国正式进入两会时间。

  今天,全国政协第十二届全国委员会第五次会议开幕。3月5日,第十二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第五次会议也将召开。

  2017年是实施“十三五”规划的重要一年,也是供给侧结构性改革的深化之年。今年的全国两会还是党的十九大之前召开的重要会议,对谋划当前及今后一段时期我国经济社会发展具有重大意义,对中国船舶工业深入贯彻五大发展理念,加快推进供给侧结构性改革,做好“三去一降一补”等重点工作具有重要指导作用。

  为充分履行职责、参政议政,更好地为船海业发展建言献策,众多来自海事界的人大代表和政协委员就各自关注的行业发展热点、重点、难点问题带来了相关议案或提案。在两会期间,他们将传递责任之声,共话行业发展。

  两会向来是热词的集散地。供给侧结构性改革、混合所有制改革、军民深度融合等焦点问题无疑是今年两会的重头戏,如何将两会热点与船舶行业深度结合,提出既吸引眼球,又能够真正推动行业发展的切实议案提案和建议,成为海事界代表委员们近几年建言献策的传统“套路”。

  “我今年最关注供给侧结构性改革提出的‘三去一降一补’问题。特别是‘去库存’,关系到船企的生死存亡。”全国政协委员、中国船舶工业行业协会会长郭大成表示,为解决装备大量积压的问题,部分船企提出由政府牵头出资设立专业资产管理公司或产业基金,以政策性收购等方式盘活“库存”。今年两会期间,郭大成将就此问题为船企积极争取政策支持。

  船海界多位人大代表还建议,下一步,在继续推进供给侧结构性改革的同时,我国船舶工业要更加重视科技创新在行业发展中发挥的基础性和引领性作用,充分抓住国家实施创新驱动发展战略的机遇,按照《船舶工业深化结构调整加快转型升级行动计划(2016-2020年)》提出的要求,提高科技创新能力,构建系统高效的船舶工业创新体系,建设创新型船舶工业。

  当前,智能制造成为高端装备制造业快速实现转型升级的突破口。对我国船舶工业来说,智能制造是我国船企提高造船质量和效率的重要途径,有助于快速提升国际竞争力。多位代表十分关注智能制造在船舶工业的应用和发展情况,并建议加强对船舶行业开展智能制造的顶层设计和系统指导,加快推进船舶行业智能制造示范应用,推动我国船舶工业智能制造整体水平的提高。

  要论紧跟热点、贴近行业,就不得不提全国政协委员、江南造船(集团)有限责任公司总工程师胡可一。

  2014年,抓住全国人民谈雾霾的时机,胡可一提出“推进沿海区域控制排放标准升级”的建议;2015年,四大自贸区差异化发展,航运中心建设火爆异常,他再次强调“以自贸区建设为契机,推进区域排放标准升级”;到了2016年,他的提案上又写下了“推进造船供给侧改革 拓展海洋装备业建设”的标题。

  今年,胡可一关注的焦点是军民深度融合。1月,中共中央政治局召开会议,决定设立中央军民融合发展委员会,统一领导军民融合深度发展。这将极大地推动我国加快实施军民融合战略。

  胡可一认为,船舶行业经过20年的发展,军品不一定比民品先进,军民深度融合既是军民的融合,也是民军的融合,应该设计开放式创新平台,应对船舶工业发展的周期性变化,建立一支军民深度融合、行业深度合作、体制高度开放的“装备制造常备军”。

  不过,也有部分选择“不追高”的海事界委员。

  全国政协委员、中国潜水打捞行业协会荣誉理事长宋家慧今年将目光瞄准了“冰冷”的极地。

  其实早在2014年11月,国际海事组织(IMO)《极地规则》通过之时,极地航运安全、极地船舶发展等相关问题就开始引发海事业的关注。今年1月1日,该规则正式生效,使极地问题在业内再次升温。

  但在全国两会的舆论场,极地问题还远算不上“热点”。

  宋家慧并不认为自己关注的领域过于专业和狭窄,难以引起有关方面的重视和反响。他认为,如果骨干船企能在极地高端船舶的研发投入和设计建造方面发力,十分有利于实现造船产能“转移一批”的目标,这也将助力船舶工业化解低端过剩产能。在普通商船产能严重过剩,价格十分低迷的情况下,船企应该重视高附加值的船型,不要总是盯着“大路货”。

  除此之外,防范利率风险,积极应对外汇管理新政,充分利用自贸区扩容带来的有利政策环境等金融议题也是代表、委员关注的重点。

  不论是围绕热点,寻求行业视角;还是立足行业,探究专业难题,船海界的代表、委员都已准备就绪,接下来的约半个月时间,他们将就2017年以及今后一段时期我国船海相关产业的发展积极建言献策,以推动我国船海业持续健康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