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媒体聚焦
科技点亮经济树 军民融合路正宽
发布时间:2015-07-24 信息来源 : 中国经济网

  核弹、激光、卫星、飞船、信息安全、机器人……这些军工技术不仅可以用于国防,转为民用后也能为家家户户服务,变成服务民众的能源、电器、代步工具、“保安”、“保姆”……7月16日至25日在北京连展10天的国防科技工业军民融合发展成果展,形象展示了国防科技如何点亮国民经济这棵大树。
    
  成绩:
  
  天然载体融合“军”与“民”
  
  展会上,中国航天科工集团的航天云网触摸屏前,有不少观众驻足并尝试在线点击。
  
  “航天云网是我们打造的以云制造服务为核心、以资源共享、能力协同为目标的‘互联网+智能制造’产业服务平台。”航天科工集团副总经理魏毅寅向《经济日报》记者介绍说,这将是促进军民深度融合发展的重要载体,目前已有2.2万多家企业用户注册参与。
  
  深圳日东科技发展有限公司不久前就通过航天云网,得到国防科技大学专家的解决方案,顺利攻克技术难关。
  
  这样的军民融合现在已很常见。工业和信息化部副部长、国防科工局局长许达哲在展会开幕式上说,“国防科技工业对军队而言是‘地方’、是‘民’,对于经济社会领域而言是‘军工’、是‘军’,是天然的军民融合载体。”
  
  如今,国防科技工业正在我国制造业的发展中发挥着先锋和骨干作用。在国家推动战略性新兴产业发展20项重大工程中,国防科技工业就涉及9项。据统计,2008年至2014年,国防科技工业增加值逐年增长,经济效益稳步提升,增加值增速高于国民经济年均增速约6个百分点。2015年,国防科技工业继续保持快速增长态势,一季度工业增加值增长高达15.5%。
  
  瓶颈:
  
  军民资源共享水平待提高
  
  军民融合的成绩虽然令人振奋,但我们也不难看到其瓶颈:与我国高速进步的国防科技相比,真正转化为民用、步入家家户户的军工技术比例不高、规模偏小;与我国蓬勃发展的民间经济相比,民口单位“参军”的广度深度仍然不够,一般配套和传统领域多,新兴和关键领域少。
  
  这有现有体制机制的原因。“我国国防科技工业体系相对封闭,武器装备研制生产主要封闭在国有军工集团企业,没能形成优势互补的创新价值链。中科院、教育部等民口单位在基础研究、应用基础研究和高技术研发与集成演示方面的优势没有得到充分发挥。”中国科学院重大科技任务局副局长于英杰说。
  
  中国航天科技集团公司副总经理袁洁认为,在现有的体制机制下很难对军品技术成果的开发利用价值进行市场化的评估。
  
  对这些瓶颈,政府部门有清醒认知。许达哲就表示:“国防科技工业对国民经济的牵引作用尚未充分发挥,现有工业能力也不能完全满足国防科技工业建设需求,军工相对封闭状况尚未根本改观,军民资源共享水平不高,存在重复建设等问题。”
  
  应对:
  
  发挥政府和市场两个作用
  
  如何推进军民融合深度发展?各军工集团正在加大军民融合力度,并摸索出一些经验。
  
  “从技术相关入手,做大做强军民结合的优势产品。从市场相关入手,创新民品的商业模式和增长方式。从资源相关入手,加快重点民品重组整合和市场并购。”中国航空工业集团公司副总经理耿汝光介绍了中航工业集团在产业选择和操作路径方面始终坚持的三项原则。
  
  耿汝光说,中航工业近年来加大民用航空产品的研制力度,“新舟60”涡桨支线飞机累计订单达212架、出口亚非拉14个国家。在非航空产业方面,形成了交通运输、电子信息等5大优质产业集群。
  
  推进军民融合深度发展,是一项十分复杂的系统工程。国防大学国防经济研究中心副理事长马占魁认为,这需要需求牵引、国家主导、市场运作、法律政策保障和文化支撑。“军民融合是国家战略,必须坚持国家主导。军民融合深度发展必须充分发挥市场机制作用,让民口企业在公平竞争中优胜劣汰、进退自如,并改革军事采购体制,建立开放、竞争、公平的市场体系。”
“我理解,军民深入融合就是逐步将国防工业基础与民用工业基础融为一体,最终实现最大限度的军民一体化,形成既能决战沙场,又能纵横市场的国防科技工业新体系。要把握经济和国防两大需求,发挥政府和市场两个作用,抓住改革和法治两个关键。”国家国防科工局副局长徐占斌说。  

主办单位: 中国和平利用军工技术协会
协办单位: 中国核工业集团公司、 中国核工业建设集团公司、 中国航天科技集团公司、 中国航天科工集团公司、 中国航空工业集团公司
  中国船舶工业集团公司、中国船舶重工集团公司、 中国兵器工业集团公司、 中国兵器装备集团公司、 中国电子科技集团公司
  中国电子信息产业集团有限公司、中国工程物理研究院
承办单位: 国家国防科技工业局新闻宣传中心、工业和信息化部软件与集成电路促进中心